刹那风华正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而,正当国内形势一片向好之时,北方的邻国却突然蠢蠢欲动。他们见我国刚刚经历水患,认为有机可乘,便在边境频繁挑起事端。邻国的军队时常越过边境线,烧杀抢掠,抢夺边民的财物,杀害无辜的百姓,边境地区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边疆守将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至京城,朝堂之上再次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对于如何应对邻国的挑衅,大臣们意见不一,分成了两派。以一些保守派大臣为首,主张求和。他们认为国家刚刚经历水患,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此时不宜与邻国开战。若贸然开战,可能会导致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应通过赔款、割地等方式换取暂时的和平,以便休养生息。而苏牧则坚决主张出兵抗击外敌。他深知,求和只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只有给予敌人迎头痛击,才能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苏牧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他指出,虽然国家经历了水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整顿,军民一心,士气高昂。而且,在治水过程中,国家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经济也在逐步复苏。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备战方案,包括筹集军费、训练士兵、改良武器等。苏牧的分析有理有据,让皇帝陷入了沉思。最终,皇帝采纳了苏牧的建议,任命他为监军,随大军出征,抵御外敌入侵,希望他能再次为国家排忧解难,保卫边疆安宁。
第十章:功成名就展宏图
苏牧肩负重任,跟随大军来到边境。眼前的景象让他深感痛心和愤慨,边境村庄一片狼藉,房屋被烧毁,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百姓的哭声。苏牧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敌人为他们的暴行付出代价。
一到军营,苏牧便立刻投入工作。他深入士兵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训练情况。他发现士兵们虽然训练刻苦,但由于长期以来装备陈旧落后,在训练和战斗中常常受到限制,甚至一些士兵因装备问题受伤。苏牧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人脉和影响力,多方筹集资金,为士兵们购置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锋利的刀剑、坚固的铠甲和射程更远的弓弩等。同时,他还亲自指导士兵们进行训练,根据敌军的特点和作战方式,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士兵们的战斗技能和应变能力。
在战场上,苏牧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每次战斗,他都冲在前线,手持长剑,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他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士兵们见监军如此英勇无畏,士气大振,作战更加勇猛顽强。苏牧根据敌军的战术和地形特点,灵活调整战略,运用巧妙的战术多次击败敌军。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在苏牧和将士们的共同努力下,敌军终于抵挡不住,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不得不狼狈逃窜。边境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对苏牧和将士们感恩戴德,他们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军队提供物资和支持。
班师回朝后,苏牧受到了皇帝的隆重嘉奖。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大军,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苏牧被封为丞相,成为皇帝治理国家的左膀右臂。皇帝还赐予他豪华的府邸和田地,以示对他的恩宠和信任。百姓们夹道欢迎,将苏牧视为英雄,对他的事迹传颂不已。苏牧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人人敬仰的一代贤相。
然而,苏牧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致力于推行更多的利民政策,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商业等,使国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他还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了一批有才华、有品德的官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寒门子弟在朝堂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正义而不懈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