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针教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利用这种连接达成‘通感’,人脑就能精准操控机甲,但因为神经交互技术的不成熟,他们无法屏蔽掉人脑对肢体发送的神经信号,因此就会有机甲动、驾驶舱里的人也会动的奇葩设定。
当然,还有更奇葩的,那就是机甲对人脑的反馈。
这里的信息技术显然没跟上,甚至无法对机甲的各种反馈数据进行高度预处理,而是一股脑的直接传达给了人脑,让人脑来处理、分析、决策。
这也就罢了,训练一下也能习惯,真正致命的地方在神经信号的反馈上。
他们并没有彻底解析神经信号的技术,模拟出来的神经信号非常粗糙,存在这大量的谬误、无效冗杂信息,靠着大脑的自主调整习惯才能勉强分析、理解。
这些谬误与无效冗杂信息造成的结果就是人脑的工作量更大,负荷也更大,加上大量数据也直接交由人脑分析处理,机甲越复杂体型越大人脑的负荷也就越大。
这可不是短时间的反馈与大脑处理过程,哪怕是活动一下手臂,实际上都需要无数次的‘高度、力度、角度’等信息的循环反馈计算。
庞大而冗杂的神经信号完全超出了人脑的承受极限,后果就如同开了超越承受限度的意识加速技术一般,轻则留点鼻血,重则脑死亡。
然后环太平洋世界的科学家对此也采用了一个极度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一个脑袋不行我就两个,将两个大脑进行通感直连,分别当做左脑与右脑,一起操控机甲。
好吧,这样大脑负荷的问题勉强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两个大脑直连,会共享双方的部分记忆与思维、会勾起双方深刻的记忆,各种毛病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