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55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凌敬见大家都没了主张,进言道:我军10多万大军在此进退两难,长期呆下去不是办法。既然为了保存实力不愿强攻,何不放弃原计划,率兵渡黄河,翻越太行山,收河东之地,再攻李世民山西老巢。此计谋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大军没有损伤;二则开疆扩土增强了实力;三则李世民的老巢山西必然空虚,可围魏救赵、待李世民撤军回山西救援时,围点打援,一举消灭唐军的主力。凌敬这番话并非脱口而出,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在他看来,如果对手兵力薄弱,那么一鼓作气强攻便完事。现在通过细作了解到,既然对手有那么多兵力,那么,正面战场对手有虎牢关居高临下,显然很难攻克,即使攻克了也伤亡惨重;北岸又有黄河天堑,对手可半渡击之,迂回去洛阳也很难。再加上对手又是那种谋划有方,处心积虑、攻击意识极强的高明统帅,散布在旷野上没有天然屏障掩护的我军很被动,随时有可能受到对手攻击,结果必然是只有吃亏,绝无便宜可占。所以,现在的势态与出发前的构想全然不同。不占地利的我军,与对手在虎牢关下争锋已经毫无意义,继续呆下去前景渺茫。必须随机应变,放弃原定的战略意图,避实就虚,重新寻找出路,化被动为主动,调动敌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经过仔细分析后,才有了这些新思路。殊不知话语一出,就捅了马蜂窝。
众将皆没想到凌敬会提出与原计划大相庭径的主张,他话音刚落,王世充侄儿王琬慌忙阻拦:此计万万不可。洛阳危在旦夕,等不到夏王您围困山西的那一天,洛阳早就被李世民攻占了。况且,夏军舍近求远,疲于奔命,战略上反而显得被动;莫若呆在这里静观其变,寻找战机,总会有机会的。
大将张青摇晃着脑袋,也强烈反对凌敬的主张:凌祭酒一介书生,懂什么用兵打仗。不可否认,写奏章、祭祀典礼、庆功晚会、拟定檄文昭告天下什么的,你确实考虑周全;但征战杀伐,运筹帷幄之事,你还是少说为好。
凌敬觉得奇怪,同朝为官,自己平时与众武将并无冲突,为何他今日话语那么凌人,出口就打击人实在过分,便指着张青反唇相讥:我身为祭酒,食国家奉禄,向大王提建议是我职责,岂有见盲者撞墙不伸手牵引之理尔等如有好的主张,尽可讲出大家探讨,本祭酒断不会轻率否决。我的主张你并没经过深入思考,怎能用那么些不适之词混淆视听
张青见凌敬针锋相对,红着脸直冲自己而来。那凌敬学识渊博,争辩下去定占不了便宜,再说自己因内心确有某种想法才有意打压凌敬,话语也太直接了,自知理亏,便不再搭话。
众将哄起一阵嘲笑声,竟群起反对凌敬的主张,指责凌敬是纸上谈兵,不足取。其实,凌敬的主张是摆脱进退两难困境的好建议,为何招到众多将军反对原来,王琬来向夏王求救时,深知众口铄金的功效,随身携带了许多珠宝。王琬将这些珠宝贿络诸位将军。这些将军接受了王琬的贿赂,自然要为王琬说话。他们反对凌敬的主张,不是从整体战略出发,而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纷纷指责凌敬不该用不现实的主张扰乱军心,因此,绝大多数主张继续救援洛阳。
凌敬也不示弱,索性站起来,摇晃着指头与众将抗争:尔等不要群起攻之。说我的主张不行,就拿出你们更好的主张以理服人。你不能用一介书生来否定我的主张。一介书生与主张对错无关。君不见,书生运筹帷幄定天下的战例比比皆是!
凌敬的建议具有战略意义,窦建德是清楚的。但他兴兵来救洛阳,本来就动机不纯,凌敬的主张与他的阴谋背道而驰,岂能采纳。只好对凌敬说:现在大家进军洛阳的决心很大,机会难得,这是天助我。一旦与唐军决战,必将大胜。我只好依了大家的意见,不采纳你的建议了。
凌敬不知夏王心中图谋,见夏王赞同众将说法,觉得不可思议,据理力争,振振有词大谈北渡黄河进军山西的好处,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呆下去的弊端:问题是唐军凭险拒守,根本不会出虎牢摆开战场与我们决战,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