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原 (第1/4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h3
class="j-chapter
section"
data-paragraphid="317689ea1ff647ec810ffad2d547c36a_5">第一节
中原</h3>
中原地区是古代中华帝国的核心地区。这片土地上的人以知“礼”自居,对“礼”的遵从与否是他们用以区分文明与野蛮的基本标准,儒学是对“礼”的系统化表达,并且是中华帝国诸朝代的基本正当性的来源。
区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转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实践及制度安排时,儒家伦理的载体不是个体心灵的皈依,而是一种表达着伦理意涵的人际关系结构。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脱离开人际关系结构,孤身一人是无法实践的,儒家更无法想象一种荒岛上的鲁滨孙一样的精神世界。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结构,需要其中的个体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状态,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倘若因为个体的高度流动性,父母兄弟常常彼此不知对方所在,则儒教伦理也难以展开。
定居的生活状态,需要农耕的生产方式,而农耕有一个硬性的自然约束条件,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人们则无法依靠农耕的方式谋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地方,即便有人进行农业种植,这也无法成为他们用来谋生的主要手段。<span
class="mark"
title="依靠雪山融水的绿洲地区,降水量也不多,但其另有逻辑,不在此处所论之列。关于绿洲逻辑的讨论参见本书第一章第四节。">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北界,基本上就是长城;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应该是中原帝国是在农耕地区扩展到其自然极限之处,修建了长城。拉铁摩尔甚至认为,长城的修建起于战国后期以及秦朝,最初并不是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因为当时没有明显的游牧威胁,其目的反倒是用来强化对于内地的控制。<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