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域 (第8/8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2013.
p.
4.">
虑及于此,可以说,中亚正是以其无,成其有。中亚虽然不产生轴心文明,但它构成了轴心文明的诺亚方舟,轴心文明的力量在这里真正地获得释放与壮大,并在轴心文明的母邦因帝国的衰朽而陷于颓靡之际,反哺其母邦,为人类的文明重新带来活力。前面曾经提到,中亚的政治史以“失序为底色、有序为插曲”,但是中亚的经济社会史刚好反过来。这一系列历史都是鲜活的脚注。<span
class="mark"
title="因为中亚绿洲社会的这种贸易和文化特征,巴扎(市场)体系和寺院体系(在今天便是其清真寺体系)构成其运转的轴心;对这两个体系的研究是理解绿洲社会秩序逻辑的基础。感谢黄达远先生在这方面对笔者的提示,这也会构成笔者未来的研究内容之一。">
更有趣的是,作为“自由通道”地区,中亚需要外部的轴心文明帝国帮其提供稳定的秩序;但外来的统治,只有在其不表现为直接统治,而是间接统治的时候,中亚对于轴心世界的价值才最大地体现出来。其功利性的价值体现在中亚作为贸易通道的高效率上。贸易的高效率依赖于自由的环境,在间接统治的情况下,一方面中亚有了秩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由才能存续;一旦它被直接统治,自由不再,则其贸易的效率受损,而轴心帝国还得投入大量资源去进行吃力的统治,所有的价值都变成负数了。就非功利性的价值而言,“自由通道”地区可以呈现出轴心文明的更多的可能性,这可以反过来构成对于轴心地区的文明启示。
在这一点上,中亚与东南亚有着可以类比之处。两个地方都有着天然的地理破碎性,注定要担当起“自由通道”的历史命运,多种轴心文明在此处的延伸与碰撞乃至变化,却可以构成该文明之母国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