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海洋 (第3/6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早期西方殖民者来到南洋之后,很快发现,他们在各种经济活动当中,诸如与中国的贸易,从当地征收赋税,以及为殖民城市提供服务等等方面,不得不依赖华人。<span
class="mark"
title="[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9页。">
华人在家乡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没有政治权力,所以在南洋也本能地愿意接受土著王公或者殖民者所建立的政治秩序,以为后者服务的方式,获得控制经济领域的机会。
进一步探究,会发现南洋华人政治意识的欠缺,并不仅仅是本乡长期欠缺政治权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其强大的宗族结构的双刃剑效应所致。宗族结构一方面带来了华人的商业能力,一方面压制了华人的政治意识。
对于海外长途贸易而言,最关键的便是其信用结构的建立,否则与遥远陌生人的贸易关系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海外华人都是东南沿海的移民,他们漂洋过海时,随身携带着以宗族关系、方言群体等为依托的信用基础;跨越远距离的信用结构,通过宗族内部诸多个体的远距离迁徙而建立起来。在进入20世纪以前,闽南方言群体、潮汕方言群体、客家方言群体、珠三角的广东方言群体,是南洋最重要的几个华人方言群体,他们各自垄断了一些行业。<span
class="mark"
title="只有东南沿海的方言才足以构成一种群体认同标志,因为当地方言极多,常常翻过一座山就听不懂了,这样便确保了操同一方言的群体是一个足够小的群体,可以形成有效的类熟人关系身份认同。而诸如北方方言这种使用人口极多的方言,是无法以其为基础形成那种认同的。东南沿海这样一种破碎的方言结构,对应的便是强大的宗族认同,这两点的存在也都是因为东南沿海的多丘陵地理。">
以宗族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带来了华人的商业能力,但是相应地,华人所能够想象的秩序也基本上是基于这种宗族(或拟宗族)的社会结构。
(拟)宗族共同体是一种基于血亲本能之自然伦理的社会和经济存在,而不是一种进行主动创制的政治存在。南洋华人在侨居地形成了大量以宗族共同体、方言共同体为基础的会党组织,这些会党组织一端在南洋,另一端连在故土,可以招募本乡人来到海外,帮助初到海外的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落脚,在会党内形成互助关系,包括各种内部融资手段等,还形成会党自身的暴力组织,以此为基础确保对于特定行业的垄断,排除其他人的商业竞争。会党的凝聚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拟宗族共同体的认同,一是在侨居地对于本乡神灵的共同祭祀。<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