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第7/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美国当然愿意采行威尔逊主义的外交原则,它高度鄙弃老牌殖民帝国肮脏的现实主义政治。但是美国在内政层面上并无法形成足够强的政治意志,以至于可以用强力来担保其理想主义的秩序原则一定会落实,所以美国对于中国只能表达一种道义上的支持,而无法给出实质性的支持。这让当初对于美国抱有巨大希望的中国极度失望。
日本则认为自己对于山东的主张是有着较为充分的理由的,因为段祺瑞执政府曾在“西原借款”当中承诺,以山东的路矿权作为抵押品。但是日本也愿意支持威尔逊主义,因为它从威尔逊主义当中进一步引申出“种族平等”的主张,要求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平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主张或许会吸引中国的支持,但日本面对山东问题的现实主义态度,与理想主义自相矛盾,反而在中国受到巨大的敌视。
各种自相矛盾的困境,差不多都是以中国的利益为代价来交易与化解的,德国的山东权益最终还是在列强的妥协中被交予了日本。中国在巨大的希望中迎来更加巨大的失望,于是在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它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成果,以剧烈而又深刻的方式扩散于中国社会,民族主义焕发出巨大的动员力量。辛亥革命只影响到了中国的精英阶层,五四运动才将精神自觉灌注到一般市民阶层当中,寻找现代中国的精神历程由此展开。但是这也开启了后来历史上所能看到的各种思想分歧与对抗,它们都构成后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展开过程当中的重要因素。
巴黎和会的各种权宜之计与虚与委蛇,是不可能真正带来和平的,它带来的只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终结了欧洲列强的旧秩序,战后的美国相对于西欧国家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于是欧洲各国若欲形成合作,所需的第三方执行人终于出现了,战后欧洲踏上了统一的进程。美国的强大国力与其强大的政治意志,在远东获得了同样清晰的体现,英国终于从远东霸主的地位上彻底退了下来,将远东主导权过渡给了美国。
此时的美国仍然坚持其理想主义的逻辑,但是由于其强大的国力带来其全球性的利益,从而使得秩序输出所需要承担的国内政治成本大幅下降。对外输出秩序,成为全球秩序的主导者,一一成为可能,美国的理想主义秩序置换掉了英国的现实主义秩序,成为远东的海洋要素的政治呈现,并构成了嗣后冷战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精神动力机制。
<span
class="bold">二、俄国的谋划
<span
class="bold">1.俄国的秩序想象
俄国的秩序想象与东正教及其所孕育出来的弥赛亚主义有着深刻关联,由此衍生出一种深刻的帝国情结,这里面可以发现一条从沙皇俄国到苏联的精神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