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外与内 (第3/23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文已述,<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相关论述。">
中国的货币发行权自古以来都不是由政府垄断的,政府不得不接受社会自生秩序对于货币供给的调节作用。这样一种效应,随着地理大发现,使得中国的货币供给进一步受制于世界货币市场的波动,并因此引发了中国的朝代兴衰与动荡。这一状况一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时,仍未改变。而在经济大危机初起之际,实行金本位的世界各国为了保住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开始纷纷暂停兑换黄金。这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开始想方设法囤积黄金,导致黄金价格的上升;相应地又带来通货紧缩,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危机。<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美]巴里·艾肯格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彭兴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73页。">
中国是当时主要国家中唯一的银本位制国家,金价的上升带来了白银价格的下跌,相当于中国货币贬值,刺激了对外出口,于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中国反倒享有了所谓“黄金十年”发展期。当然,其间也有过几次经济波动,其中一次影响深远的波动便是由美国的政策带来的。
白银价格的下跌,使得美国中西部各州的白银生产者集团受到损害,他们与农业州的院外集团联手,推动罗斯福在1934年6月签署了白银购买计划;农业州与白银州加在一块,是参议院中相当有实力的政治力量,罗斯福不得不妥协,以便换取它们支持自己的其他新政立法。<span
class="mark"
title="农业州之所以愿意接受白银生产者集团的联手主张,帮助通过白银购买计划,在于它们希望借此刺激出通货膨胀,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参见[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