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屈千年的英雄,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 (第1/5页)
重生之冉魏帝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小说或者史评中,廉台之战的起因几乎都被描述为冉闵刚愎自用自不量力,不顾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拒绝部将们劝他暂时避战的忠言,愚蠢简单地立刻冲上去与鲜卑军硬打硬拼,以至兵败被杀。但是当我们细察《资治通鉴》和《晋书》等原始史料相关记载,却发现这些说法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并有诸多断章取义、言过其实之处。因而笔者通过对《晋书》《资治通鉴》等各权威正史的研究,同时参考了他人的某些考证成果,对廉台之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1,冉闵在此战中是否“勇而无谋”?
很多人都认为:“冉闵恃勇轻敌,果然中计”,但事实上冉闵事先对廉台之战还是有一定战略谋划的,并非有勇无谋:“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晋书·慕容俊载记》),“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可见《资治通鉴》和《晋书》的相关记载都表明,由于冉闵不听部下劝谏执意上前迎战,致使燕魏两军曾在安喜交战,换言之,冉闵的这个“主动迎战”其实指的是安喜之战,并非廉台之战,结果慕容恪被连续多次击败,但冉闵步兵难以追上燕军骑兵打歼灭战,故未有决定性战果,这时燕王慕容俊又率军南下,进驻中山,“为二军声势”,准备增援慕容恪,形势变得对冉闵不利,冉闵闻讯大惊,方才改变了在安喜决战的蛮干打算,而修改作战计划向常山方向南撤,决意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燕军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只可惜冉闵自以为得计,却不慎一招棋差,满盘皆输。而某些网文则根本没有涉及到这一点,有的则把“撤退到廉台”也曲解成“执意迎战”,但撤退本身就是“躲避”,即“避其锋芒”,与“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的拒绝撤退相互矛盾,合理的解释便是,冉闵的“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指的是安喜之战,而非人们通常所误解的廉台之战。
再例如《读史方舆·卷十四·北直五》也记载:“常山城府西南十八里,本汉九门县地。晋永和中,慕容隽攻冉闵,筑垒于此,曰安乐垒。后燕时,亦为戍守处。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城,望安乐垒而美之,因移郡治焉。”,对此某篇文章的论述则为:“公元350年,一代枭雄冉闵据邺城,杀后赵皇室,自立为帝,国号大魏,世称冉魏。冉闵不安于既得利益,于公元352年求食于常山等地,与前燕大将慕容恪对峙。慕容恪为攻打冉闵,在滹沱河北岸、真定的对面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安乐垒。有意思的是,一座军事化的堡垒何以要起个这样喜庆的名字?可以说,只是因为这个名字,成就了这个地方在后来的一千年中的荣光。”,其中安乐垒亦即燕军与冉闵交战时所建,目的在于抵御冉闵军的进攻,可见早在廉台之战前,冉闵就已经与燕军在常山、中山等地发生过多次激战,安喜之战就是其中一例,而廉台之战不过是最后的决战而已。因而冉闵的“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指的是安喜之战,而非人们通常所误解的廉台之战。
当然,冉闵最初在战争谋划上也并不是没有犯错误。当时冉闵决意和前燕进行一次决战,从战略上而言,他这样做并不是毫无理由的莽夫之举,毕竟这个时候魏国的国力已是濒临崩溃,不但已毫无进行一次持久战役的可能,更主要的是,南边的羌族、东晋也在蠢蠢欲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迅速一举击溃燕军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战术上,冉闵却采用了错误的策略,尽管他手下的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认为“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但是他以“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载记第七》),决意要在安喜与燕军进行决战。尽管冉闵后来意识到错误,而修改作战计划向常山方向南撤,并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但已给此时的部队行动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局面。
再如按《资治通鉴》记载:“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由此可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1,冉闵与慕容恪十战,皆败之;
2,鲜卑军畏惧,慕容恪巡陈鼓舞军心;
3,冉闵军队开始离开平地,向树林移动,但是还未进入树林,是在去树林的半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