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不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雨水顺着窗框蜿蜒而下,在玻璃上画出扭曲的路径。我站在办公室窗前,凝视着校园中心那座被雨水笼罩的旧教学楼。三十年过去,它依然矗立在那里,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今天,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送到了我的桌上,里面只有一张褪色的照片和一把生锈的钥匙。照片上是三个年轻的面孔,笑容灿烂,其中一人手持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量子回声实验几个字。钥匙上刻着致远楼—317。
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让我恍惚回到那个夏天,那场改变一切的实验,以及随后消逝的回音。
1:实验助手
1993年春天,我刚进入大学物理系不久。李明远教授是系里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量子物理领域的一颗新星。他主持的量子纠缠与意识项目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注意,包括我。
林晓雨,你愿意加入我的实验团队吗那天下午,李教授敲开了我借用的实验室的门。他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需要一个细心的人来协助记录实验数据。
我从未参与过如此前沿的研究,立即答应了。实验小组共有五人:李教授、他的研究生王志强、物理系大四学生张明、化学系助教刘芳,以及我这个大一新生。
实验地点位于校园西北角的致远楼317室。那是一间被遗忘多年的实验室,设备陈旧却保存完好。李教授解释说,旧设备有时比新设备更稳定,尤其是在进行量子叠加态这类精细实验时。
量子回声。李教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传统量子纠缠理论认为信息传递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但我认为,通过特定条件下的量子叠加态,我们可能发现一种'回声'现象——种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方式。
最初几周,实验进展缓慢。我们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张明负责维护设备,刘芳调配各种化学试剂以稳定量子态,王志强编写数据分析程序,而我则记录每次实验的原始数据。
李教授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我会在凌晨离开时看见他独自坐在实验台前,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数据,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