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3/7页)
杨六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系列情节,源自1981年上映的电影《毕昇》,影片以扣人心弦的戏剧性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了这位北宋工匠跌宕起伏、令人唏嘘的命运。但事实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相关记载极为稀少,仅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略有提及。
至于毕昇的生卒时间、祖籍何处,以及活字印刷术究竟印制过哪些书籍,还有他在发明活字印刷术前后的诸多详细经历,均未在现存的任何文献资料中留下确切记录,成为了历史长河中待解的谜团,引人遐想与探究。
印刷术无疑是中国古代一项极具开创性与影响力的重大发明。其灵感的源头,可追溯至印玺的使用。大约自隋唐时期起,人们从中获得启发,开始着手制作雕版,印刷书籍也随之悄然问世。
在此之前,知识犹如被紧锁在高阁中的珍宝,牢牢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而随着书籍印刷逐渐普及,这种局面被彻底打破。普通民众终于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读书不再是少数权贵的特权。时光流转至北宋,商品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市场活力蓬勃迸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颇具实力的书商应运而生。宋版书籍以其字体的精美绝伦、装帧的大气典雅,成为众人眼中备受青睐的精品,令人爱不释手。
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凭空产生,更不可能超越当时社会所具备或能够提供的相应条件。胶泥活字印刷术的诞生绝非偶然,恰恰是顺应了这一科技发明的固有规律。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资金支持,政治的稳定与政策导向为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文化的繁荣则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智慧。
北宋的刻书事业,紧密契合了当时政治统治与文化繁荣的需求,并且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逐渐走向兴盛发达。其重要标志便是,众多刻书机构、单位以及个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官刻与私雕并行不悖,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完善的刻书网络。
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无疑是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历经充分发展后的结晶。回溯历史,若没有雕版印刷术在宋代的蓬勃兴盛,其深藏的诸多弊端便难以暴露无遗,而毕昇也就失去了针对这些弱点进行革新与改进的契机。可以说,正是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实践,为胶泥活字印刷术的诞生铺就了道路。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胶泥活字印刷的具体方法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工匠们选用胶泥作为原材料来雕刻字模,制成的字模薄如铜钱的边缘。每一个字皆为独立的印模,雕刻完成后,通过烈火煅烧使其坚硬成型。印刷前,先准备一块铁板,在铁板表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由松脂与纸灰混合而成的特殊物料。当准备印刷时,将一个铁制的字模框放置在铁板之上,待铁框被字模填满后,将其移至火上烘烤,铁板上的混合物料逐渐融化,此时,迅速取一块平板按压在字模上,凭借外力使字模表面变得平整光滑。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字模在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铁板,使物料融化,只需轻轻用手一拂,字模便会自动脱落,既不会残留污渍,又方便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