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24个字,包含了现象界的种种。最关键的是这些现象都在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中相互对立统一,又互为因果。我们以难易为例,难和易各自没有确定的标准,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就概念而言,难的概念是相对于易的概念而言的,没有难也就没有所谓易,没有易也就没有所谓难,可谓正反相生。在空间方面,像长短、高下、前后这些概念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长就有短,有高才有下,有前才有后。而音声相和,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发出的叫作音,单一发出的叫作声,所以和蕴含着一种和而不同的观点,体现着相对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而有无相生,从具体事实来看,已有的事物可以逐渐消失,这是从有到无;没有的事物可以演变产生,这是从无到有。从概念来说,有和无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了无就有了有,没有有就没有无,两者相互依存共生。
这一连串的相反相成的联句,其实也就说清楚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道理。这段话,是老子对自己无为思想的郑重概括。无为,是不妄为不强为,是顺其自然而为,顺其事理而动,顺其本性而行。为什么无为,因为自然在为;为什么不言,因为自然在言。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万物成长顺遂而不把持主宰,万事成功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这也实为强调一种沉稳和谦逊的态度。
在老子看来,人不能久居功劳簿的,如果一味居守昨日之功,则功劳也会变为罪过。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历史上我们常见许多帝王将相因为欲望膨胀、因为争功劳地位而相互杀戮。生活中我们积极进取固然没错,但很多人会固守过去的成就,不肯俯首屈就,不能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而刚愎自用,这些都是居功不退而带来的伤害,不懂得无为之教而导致的失败。因此,老子强调,人迟早要退出事功的世界,就看你会不会退出、如何退出。圣人退出事功的方法和原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顺其自然,行功成身退之举。人生在世,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固然很难,但做到深藏功名更难,进也难,退也难。所以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进退两难的状态中,道家思想根本不像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逍遥自在、缥缈玄幻,而是充满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潜藏着独到的自我修炼功夫。这种功夫就体现在不执拗,不自私,不占有,知足常乐,释然超脱。
在这一章中,首次出现了圣人一词。老子所谓的圣人是一种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我们常说的众人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圣人只是在自觉的活动中比众人先走一步,世间万物各呈己态,圣人仅仅是从一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丰富的内涵。关于圣人的定义,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所以当我们让出、退出自己的事功时,我们就自由了,就不为名利所束缚,也就是通常百姓所说,人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摆脱了名利功利,人才能真正进入自由状态。因而,自由可理解为道家的最高境界。
本章老子通过经验世界中的各种对立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强调人在面对这种转化时的危机感、紧张感和历史感:有无可以相生、美丑善恶可以转化,这些是老子对人生采取的一个观察的视角。从这个角度看待人生,老子强调要能够不居,能够退出,表面上看貌似有些消极,但道理上是能讲通的。世俗之人,一生是求生、求名、求利,忙忙碌碌,到头来有可能丢失这一切;圣人则反其道而行之,顺其自然,减损欲望,不恃、不有、不居则无可丢失,更接近于道的境界。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