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诗一般的七句排比刻画出了得道者的样貌和心境:谨慎、警惕、端庄、温暖、厚道、旷达、包容。这显然是老子比较看重的品格素养和境界。在老子的描述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得道的先贤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道的特质。他们深知道的严谨,所以凡事三思而行;深知道的深远,所以心怀敬畏,从不妄自菲薄,而是敦厚朴实,深藏不露,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所以老子心目中明智的人,是谨慎的人,是谦逊的人,是小心的人,是朴实的人。
得道之士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所以本章的后半段便由对人格特征的描述,转向对行为方式的关注,表现出对什么是理想人格的追问。
老子接着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点出了世俗之人和得道之人的差别,就差在这静定的功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上。我们都知道,一杯浑浊的水,放着不动,时间久了杂质自然就沉淀下来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如果老是摇晃它,这个杯子里的水永远都是浑浊的。那么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三个阶段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静,静如何体现,就在这徐的过程。徐字老子用得恰如其分,意思就是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来,才能由浊到清,这是一个逐渐趋向安和静的过程,体现的就是静定的功夫。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越遇到事情,越要让自己先静下来,在冷静中方能更好地审时度势,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要拥有大智慧那就更需要宁静。《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老子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静只是一个方面,静到极点后要逐渐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徐生。但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的随波逐流。真正的动,是静定之后的明白和精进。浊和清对立,安和生对立,一方面,浊是动荡的状态,得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而另一方面,在长久沉静安定之后又能逐渐生动起来,趋向于创造性的活动,这是静极而动、动之徐生的生命活动过程。静和动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两大原动力,它们之间,透露着动静相养的辩证思维。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和道理告诉我们,得道者的状态并不是一潭死水,不是形如槁木,不是呆板僵滞,而是可以静之动之、清之生之的,但是要徐,要慢一点儿,要克服浮躁。20世纪哲学界影响巨大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用汉字写在硬纸片上,悬挂于他的山庄书斋墙壁上,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崇敬。
所以我们宁可要敦厚朴实一点儿、谦卑忍让一点儿,也不要张扬、盈满僵硬。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老子强调的是不要满、不要盈,他是从毋满毋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盈就是满,可以理解为追求某种终极的状态,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体认到自己的缺陷空白,有道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盈满,只会让我们故步自封,不盈,才有徐清徐生的余地。光是不自满是不够的,还要放低姿态,才能使好的意见源源不绝而来,也才能真正达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境界。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一个人收放有度的生命活动过程,恰恰是基于对自身的正确认知,时时保持自观、自省、自慎、自律、自谦的品质和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自满不欲盈,吐故而常新,唯有这般,才有空间,才有未来。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