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4/10页)
非物质文化遗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等二位魏使见礼毕,梁主便不急不缓地移步林光殿内,那殿宇名虽光,实则不温不火,刚好适合谈判。宾主入座,梁主坐在黑缎帐中,身后曲几一张,扶手皆镶青玉,神色安闲如老僧入定。他轻点几案,命书舍人殷灵宣旨致辞,说得既有风骨又不失礼数,话里藏针,针里透笑。
席间有趣事。中庭设了一口流杯池,乃一条蜿蜒如蛇的水道,池水缓缓流过,托着盛酒的杯子缓缓游行。每一杯皆刻官姓,轮到谁,便得起身饮尽,推辞不得。李同轨被送上一只刻着礼部尚书李之杯,他摇摇头笑:这梁国连酒杯都替我谋了个高官,我若不喝,岂不是负了贵国美意说罢仰头一饮而尽,众人拍手叫好。
更有一番机关巧思,是在池中放了小船,上面摆着木偶演出旧事典章,如昭君出塞、孔明借东风,杯船随着水流旋转,到了桌前,便如戏入眼帘,连席间大臣都看得入了迷。梁主见此情此景,轻声向殷灵道:这魏人若是看了我们这些『旧事』,能不能看出新招呢
除了正经的使节往来,梁国的婚礼也同样热闹非凡,几近戏剧。每逢婚期,夫家常领着百人,浩浩荡荡去迎亲。穿青布幔帐为青卢,新妇在里头,等着拜别爹娘。这一拜,还不如说是告别自由。等她一登车,便有妇家宾女在婿面前围起一圈,人人手执木杖,口中高喊:打打打!打个好日子!一通敲打,打得婿郎头冒青烟,裤脚都踢歪了,众人方才欢笑散去。
若是腊月娶亲,更有规矩——新妇不得见姑,理由竟是寒而慎喜,简直比孔子还讲章法。而这一天,梁主常遣小童赐群臣岁旦酒、辟恶散、却鬼丸三种礼物,酒是烈的,药是苦的,但寓意是清的:愿来年驱邪迎祥,人人健旺,官运亨通。
这些细节琐碎而热闹,似乎看起来与朝政无关,可是梁主心里明白,这才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大殿之上讲礼,大街之下讲俗,合起来才叫一个国。
婚礼那头,北朝的风俗则带着点滑稽色彩。甲迎娶乙,而丙则充当了婚礼上的一个旁观者,心中却有着许多不便言说的想法。乙和丙一同戏弄甲,那时候的婚礼习俗似乎颇为复杂,旁边的柜子被视作监禁,仿佛婚姻对男人来说,不只是责任,还是一场无法逃避的捆绑。甲便因此气得昏了过去,不禁想,若真成了鬼,那岂不是要为这桩婚事劳心劳力,做鬼薪一般的存在吗
近来的婚礼,倒也并不比古时简单。迎娶新妇的仪式繁琐得几乎令人头疼,像是要将三升粟填入臼中,席子上覆着井盖,窗户上塞着三斤的麻布,门上还挂着三支箭。新娘登上花车时,若是她的丈夫骑马跟随,车子须绕行三圈,这样才算是恭敬。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家的亲人还要做黍饼来庆祝,许多古老的习俗都在这一天被一一重复。
而新娘将要上车时,脸上也会被一块布遮住,既遮住了面庞,也似乎遮住了她内心的几分期待与不安。到了夫家,她进入家门后,先得拜过猪霍枳和灶神,这两者似乎承载着某种传统的象征意义。随后,夫妻二人要一起拜堂,象征着夫妻和谐。而有的地方,甚至会让新妇和丈夫共同缔结镜纽,那是婚姻的象征——镜子似乎在这里变得如此神秘,代表着夫妻间的相互照应和永不分离。
然而这并非终点。腊月的婚礼,总是别具一番情趣。婚礼的前夜,婚礼仪式几乎没有一丝平静,尤其是在弄新妇的环节中,气氛尤为热烈,似乎每个环节都在反映出人们对婚姻的不同理解和表现。而对于那些长辈而言,姑妈的未见,似乎成了一种独特的习俗——她们没有出现在婚礼上,可能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其中的仪式感,必须由晚辈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