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居上之道:孔子论为政与立身之本 (第7/31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礼不敬”
揭示了春秋时期礼仪文化的异化现象。在周代完备的礼乐制度中,礼仪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与象征性。《周礼春官》详细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每个礼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如祭祀时的
“三献之礼”,通过初献、亚献、终献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同时传递着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礼仪逐渐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鲁国祭祀时违背
“烝尝禘于庙”
的礼制,将祭祀顺序颠倒;齐国大夫田成子弑君篡位后,却大张旗鼓地举行祭天大典,表面礼数周全,内心毫无敬畏。这种现象正如荀子在《礼论》中批判的
“其数仪节文,矜庄修饰于外”,徒有其表而失其本。在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也出现严重异化,《墨子节葬》记载,当时厚葬之风盛行,“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甚至出现活人殉葬的野蛮行为。
对比西方礼仪文化,古希腊城邦的祭祀仪式同样注重精神内涵。雅典人在雅典娜祭典中,通过游行、竞技、献祭等环节,强化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不同的是,西方礼仪更多与宗教信仰结合,而中国古代礼仪始终围绕人伦秩序展开。这种差异凸显了孔子强调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