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别怕孤独,哪怕只用一小时“学点有用的”,也比十小时“短暂发泄”更接近长期的自由。
好,我们接着从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人们为什么容易沉迷“无意义”内容,而不是去主动学习“有价值”的知识——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整套认知、激励与社会机制。
一、心理学视角:人为什么偏爱“低价值高刺激”的内容?
1
多巴胺机制:大脑渴望即时奖励
人类大脑并不是设计来追求“长远收益”的,而是进化过程中倾向于即时满足。短视频、爽文、搞笑段子之所以能让人“上头”,是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刺激多巴胺——让人产生“轻微快感”的神经递质。
而学习、思考、读书这些行为,则属于延迟满足,在短期内不仅没有愉悦感,反而伴随着认知负荷、信息挫折、理解焦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成就感”。
这就像吃糖比吃菜更容易让人兴奋,但长远来看却容易“营养贫乏”。
2
认知吝啬:人类本能节省思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