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有扶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终平
在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功成的战报以人命为代价送回大魏后,整个北伐的局势,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这既是因为这一仗打得太狠太快,导致魏国和辽国都没有反应过来,同时也是因为魏国眼下实际并不具备三线开战的兵力与后勤,北线李易挺进燕山的大战虽然很顺利,但如果要抽调步卒入西京道作战,那么毫无疑问需要的是整个大魏从幽燕到西蜀都运转起来,才能压榨出更多的战争潜力,供应兵员、粮草,以在这个冬天收复整个西京道。
毫无疑问这是极冒险的举措,要知道魏国能同时屯兵三线,很大原因是因为上京道主动收缩兵力,在榆关与辽阳这两个地方分别与陈平部以及金国对峙,三方都不敢贸然轻动,这也就导致辽国没办法出兵救援上京道、西京道,而魏国也只能在北线西线填充大量骑兵以及地方戍卫军队。
这大概是双方的一种默契,真正的决战只在上京道,但中京道与西京道爆发的战事只能依靠双方的残余兵力进行厮杀,胜负其实在短时间内都无法上京道注定的决战,对于辽国来说,西京道早已是孤岛,中京道他们也丢得起,只要将魏国的主力大军在正面挫败,那么以辽国的爆兵能力短时间内甚至可以借势南下,到时候魏国吃下去多少都得全部吐出来;而魏国则是打定主意要在决战之前将中京西京剪除,为此不惜让陈平部按兵不动,以此来达成战略对峙。
当然,能达成这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陈平善守,虽然陈平和李易都是顾怀带出来的大将,但三人的作战方式完全不同,顾怀喜欢以大势压人逼敌出错,在混乱中寻找一丝一锤定音的胜机,而李易则是着眼全局,喜欢稳扎稳打以竟全功,而陈平则是极擅长死守,这从当初辽国南侵时陈平在雄县顶住辽国右路军猛攻数日,把萧弘都给打急眼了就能看出来,他对于战争的天分基本都点在了这上面。
所以让他在榆关坐镇,让李易统帅北线大军跨过燕山攻中京道,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然而当西京道的战报传回来,魏国当初所设想的在保持东线战略对峙的同时缓步蚕食西京道中京道的谋算无疑就显得有些过时,尤其是那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成功,即将面临整个西京道辽军兵力的围攻,不可能放着他们不管,所以身在北线的顾怀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离开燕山返回了幽燕,将北线战事全部托付给了李易--因为西、北两线同时开战的情况下,是必须要他坐镇中心的。
一道道军令从顾怀的仪仗发向四方,原本因为进入冬季而渐渐沉寂下来的幽燕立刻进入了战时的紧急状态,兵员被抽调,粮草被转运,几乎在北线李易开始挺进作战的同一刻,四万幽燕地方戍卫步卒悍然兵出居庸关,左路军沿太行山北麓修建烽燧链,采用“龟甲阵”缓进吸引辽军兵力,每日仅行三十里,沿途修复秦汉古长城缺口;中路沿妫水(今永定河)北进,清扫蔚州外围辽军;而右路军则是沿苍头河谷地(今山西右玉至内蒙古和林格尔)隐蔽行军,直插辽西京道核心区域,意图替那些下马守城的西凉铁骑解围。
很明显步卒的推进要比当初赵裕杨盛脑子一热就带骑兵奔袭的速度慢了太多,时间到了十一月十五的深冬时节,魏国步卒也没能摸到大同的城门,反倒是右路军在遭遇重重阻击之后不得已改变路线,反而抢占了浑河上游黑水镇(今呼和浩特南),分兵焚毁白道岭(大青山隘口)辽军粮仓,截断丰州(呼和浩特)、云内州(托克托)辽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