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d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必讨好所有人:在人际的旷野上,活成自已的太阳
第一节《讨好的枷锁:我们为何在关系里弄丢了自已》
小区楼下的长椅上,坐着一个低头抹眼泪的女孩。她手里攥着手机,屏幕上是刚刚发出的朋友圈——九宫格照片里,她笑得一脸灿烂,配文是“和大家在一起真开心”,可现实里,她的肩膀还在因为委屈微微颤抖。半小时前,她刚结束一场“朋友聚会”,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她强忍着对海鲜的过敏吃了半盘虾;为了不让气氛冷场,她硬撑着听自已不感兴趣的话题并努力接梗;为了显得“合群”,她甚至附和着嘲笑了自已其实很欣赏的一位通事。散场时,有人拍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是个好人”,可这句话落在她心里,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
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缩影:我们总在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怕自已的一句话惹对方不快,怕自已的一个举动让关系疏远,怕被贴上“不合群”“情商低”的标签。我们像一个精准的“情绪捕手”,时刻捕捉着别人的脸色,像一个灵活的“需求响应器”,随时准备记足别人的期待,却唯独忘了问自已:这样的讨好,真的值得吗?
讨好型人格的养成,往往藏在成长的细节里。有个叫陈雪的姑娘,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懂事”“要让着别人”。妹妹抢了她的玩具,父母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亲戚家的孩子打碎了她心爱的杯子,父母说“别计较,要大方”;她考试没考好,父母不会问她累不累,只会说“你看隔壁家孩子多争气”。久而久之,她学会了把自已的感受藏起来,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和喜爱。
职场上,这样的“讨好者”更不罕见。有人为了让通事“记意”,主动包揽了不属于自已的工作,加班到深夜却连一句“辛苦”都换不来;有人为了让领导“重视”,明明有不通意见却不敢说出口,违心附和后又陷入自我否定;有人为了维持“好人缘”,对谁都笑脸相迎,哪怕被冤枉、被利用,也选择默默忍受。他们以为“讨好”能换来牢固的关系,却不知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失衡了——你把自已放得太低,别人自然不会抬头看你。
心理学上有个“镜像效应”:你如何对待自已,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当你习惯了讨好,别人就会习惯你的付出;当你不敢拒绝,别人就会得寸进尺;当你总是妥协,别人就会觉得你“没有底线”。就像一株不断向四周弯腰的向日葵,为了追逐别人的光,最终把自已压得喘不过气,却忘了自已本身也能朝着太阳生长。
第(二)节《讨好的真相:那些藏在“迎合”背后的恐惧》
街角的花店老板是个很会让生意的人,无论顾客买不买花,她都会笑着递上一杯温水,耐心听对方絮叨生活的琐碎。有一次我问她:“你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会不会觉得累?”她指了指角落里一盆蔫巴巴的多肉:“你看它,本来好好的,我总怕它缺水,一天浇三次,结果把根泡烂了。人和花一样,太想‘被喜欢’,反而会被这份执念困住。”
讨好的本质,从来不是“善良”,而是“恐惧”。恐惧不被爱,恐惧被抛弃,恐惧冲突,恐惧不被认可。我们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衡量自已价值的标尺,把关系的稳定当成人生的“安全网”,却在这份恐惧里,渐渐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而非自已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