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红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你不像,你什么时候也会耍这一套了,变坏了你。”
“开玩笑的,下次有活动一定去。”
不过,去探寻人生哲学毕竟还是个人需求,还是要回到课程本身,多去看一些人生哲学的经典典籍,扩大视野,提高认识。还因为这些对课程基础的探寻而接触到了更多历史知识,康德的时间故事,以更多马哲的历史观来去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各种历史的经验、教训,带给现实的启示等。
不同于马哲老师,近现代史的老师陈必森更加年轻,只有三十出头的年纪,高大精瘦。留了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讲课激情奔放,也喜欢和学生互动,同时旁枝斜逸,引用很多课堂之外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思想更偏向于崇尚自由、民主,经济上比较推崇哈耶克、弗里德曼。
课堂之内,历史老师也常说全面、辩证的看问题。同时在历史观上面,不喜欢单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复述课程内容,特别喜欢黄仁宇,谈论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讲究一个有线索有来龙去脉。
为活跃课堂气氛历史老师也讲了很多课本内外的故事,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趣味性。从中世纪的教会冲突、二战古德里安的“闪击战“、南宋后期钓鱼台保卫战,甚至有点八卦地去谈论宋朝的民间风流韵事、满清十大酷刑、清末四大悬案等等,旁征博引甚至是口沫横飞,相比马哲来说,历史课上课的人数多一点,没有那么深奥。
不过作为一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哲老师是严谨而富于战斗姿态的。用一般的看法来说,马哲老师是偏左的,无论是在课堂举例,还是自己阐述观点,都全力批判对应的一些观点,异见者。
历史老师则是偏右的,更随性、富有艺术家姿态。讲课一下以来的观点都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什么书写的都不能信,很多事情也都经不起推敲,个人接触到的其实也都是片面的,永远不要信什么绝对真理。你说你的是真理,我说我的是真理,就打起来,到最后拳头硬的才是真理。
两个老师也是各自不服谁,见了面也从来不说话的,让下面的学生也是一头雾水,在涉及到的同个问题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一样。小波的思想这时也会遇到一些矛盾,摇摆不定,到头来还是自己看吧,增加一些视野,通过更严谨的逻辑判断以及实证之后才会有更准确的论点吧。
从很多层面上说,人文学科是兼容互通的。文学可以作为一种创造的历史,历史本身是文学的土壤,而哲学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等,千丝万缕,不可分割,但文理之间,仍然存在一种学科上的沙文主义。从事理科研究的学者教授,信奉工具主义,更加务实,而不屑于只知道高谈阔论的人文学科。从事人文学科的人,则认为理工科缺乏精神,思维机械化,不过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生活和艺术,人也无聊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