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题目自然也下于枢部,命郭默等人详细筹谋,作为预备方案。
然而既然得报,已取剑阁,就不必再考虑那么多啦。只要华军能够入平,则与氐人交锋,可有八成以上胜算。一方面根据后世的评价,同时周访、杨虎、陶侃等人历年与氐军相争,于上奏中也反复说明过,这巴军的素质,实在是提不起来啊。
蜀人本来就不怎么能打仗,巴人略强些也有限,所以当年刘备才能顺利攻取益州;而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根据《汉晋春秋》记载,他自己说是“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何所谓“在一人”?不是说战将无能——箕山一路,主将可是赵云呢——而是说统帅对于士卒的训练和布勒,做得还很不够。诸葛亮接受教训后,亲自操练兵马,始能在最后两次北伐之时,打得司马懿只能坚寨固守而已。
那么如今蜀中还有诸葛亮吗?陶侃等皆报,说氐兵多骁勇能战——因为主体不是蜀人,而是从略阳等地南徙的流民啊——然而旗号不全,金鼓不备,队列不齐,阵列不整,完全就不脱流民武装的素习。陶士行在荆州的时候,就常跟这类流民武装作战,当时所将同样孱弱的荆、扬之兵,都能屡屡得胜,何况他跟中原绕了一大圈儿后,复将百战之师南下呢?
只要是平原交锋——包括攻打平原上的城池——华军便无败理。倘若陶士行还拿不下成都来,估计他自己都得买块豆腐去一头撞死吧。
因此剑阁既克,伐蜀之役就等于完成一半儿了,朝廷所要考虑的问题,不再是改由别道往攻成都,而是怎么趁胜底定全益,既而再下宁州。
王逊还在宁州坚守,但他终究算是晋官,而不是华臣,因为道路遥远且有阻隔,此前也未能遣使去招抚。倘若王邵伯坚决不肯从华,还去跟王敦之流勾搭,事情就比较难办了……
宁州多西南夷部,恃险自守,实在很难彻底镇定。好比在原本的历史上,唐虽雄强一时,西南却有南诏独立,南诏之后是大理,割裂于中原王朝之外,前后竟达四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