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55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杜如晦也出列奏道:围城八个月,洛阳城十室九空,已到濒临绝境,王世充仍然在顽强抵抗,足见其意志之坚定。刚才秦王追杀探马一战也可看出,王世充的军队依然具有战斗力,且个个视死如归。虽然现在城中已经饿殍遍地,到了人吃人的境况,百姓和军士居然没有出城投降,更没有暴动,足见其威势未减,治军有方。况我军现在也疲惫不堪。如果窦建德大军一到,两面夹击,我军安有不败之理。臣以为,也不必退守新安,最安全的办法是,干脆退回山西修生养息,再作他图。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人。祖父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从小聪明、悟性极高,喜欢谈论用兵之道,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房玄龄曾经对李世民讲: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从此更加看重杜如晦。在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众人敬服。因此,他的进言恰似重锤一般,令群臣更加认为退军是最佳选择。
正值此时,武将屈突通也出列奏道:几位大人的话极是。我军现处境十分艰难。北方有突厥趁机南下,侵扰我大唐的地盘。山西的唐军主力要应对突厥的进攻,根本派不出救兵援助我们。单凭我们现在疲惫的3万军马,实难抵挡锋锐正盛的10万大军,火速退兵是唯一良策。至于退守新安,还是干脆退回山西,请秦王定夺。
屈突通出生军事世家,其父曾任四川邛州刺史,从小性格刚毅,立志报国,品学兼优,喜好征战谋略,精通弓马骑射,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亲卫大都督。隋炀帝即位,倘有边关战火,暴民揭竿造反之祸,少不了派他挂帅出征扑灭祸患。后因战功赫赫,被隋炀帝升左骁骑卫大将军,成为隋朝屈指可数的顶级骁将。屈突通为人正直廉洁,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民间顺口溜传: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见人们对他办事铁面无私的敬畏心理。隋朝败亡归唐后,深受高祖李渊器重,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后世称为总参谋长。征战杀伐诸等军机大事的决断,皆要参考他的意见。所以,像他这样以三朝元老重量级身份出现,尤其是作为征战杀伐多年,极有代表性的顶级武将说出的话语,几乎就是在为退军一槌定音了!
文武官员相互议论,大多数点头附和。
大兵压境,众谋臣会力谏退军,李世民是估计到了的;但他万万没估计到,力谏退军的竟是几位他平时十分倚重的几个重臣。而这几位重臣,又是最理解他的理想抱负,跟随多年的核心谋士,这未免令他感到失望,更有几分寒心;他甚至感到有点孤立无助。他在想,难道众谋士当中,就没有一个心明眼亮,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战局的关键所在,与自己同心协力,为自己出谋划策,使险情汹汹的战局转危为安的志同道合者
封德彝看到众文臣武将几乎都拥护退军的主张,显然大局已定,迟退不如早退,便又道:秦王,各位谋臣将军皆认为退军是良策,请大王早作决断。
众位文臣武将都眼巴巴地望着秦王作最后的决定。
正值此时,文官行列中突然走出郭孝恪。他的姿态与众不同。其他人说话时面向秦王,毕恭毕敬,他却一反常态,出列走到文武官员之间,面向大家。显然他在说话之前已经考虑到了自己的处境:身份地位皆不如前面几位重臣,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必定会招致各位重臣的激烈反对。自己不是靠用身份地位来体现自己说话的分量,而是要以理服人。所以,他已作好了要与大家争辩的思想准备。好像是为了使大家静下心来细心倾听他讲解,酝酿一下气氛,他站在那里却不马上讲话。
众人觉得奇怪,为何立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