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个叫王典训的老工人,从事烤花炉烧炼工作三十八年,十六岁进了厂。早年烧炉用的是木炭,火旺。烧炉的工人们一年四季从头到脚与灰尘汗水结伴为伍。20世纪70年代电烧炉代替了木炭炉,80年代后期又引进了微机烤花炉。1994年,面临市场经济的强烈挑战,面临乡镇雕塑小厂的兴起,私人雕塑作坊的林立,技术人员的外流
,雕塑瓷厂即将要失去往日的辉煌。此情此景,王典训心急如焚。这位忠诚、憨厚的中年汉子,在企业最困难、最需要人的关键时刻,毅然挑起了全厂二十三座烤花炉承包体的重担,带领十六个人奋战在烤花炉前。烤花炉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离人。王典训从不因妻子多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由请过假,而是不分昼夜,不计报酬拉长时间工作,有时为赶一批货出国,三天三夜没合眼。微机烤花炉成本高,坏了请人修,需大量开支,而土烤花炉平稳,成本低,还可以加高,机动性大。王典训亲自动手,带领身边的人搭起了四座土烤花炉,为厂里节约了资金,满足了各分厂的需求。他在烤花炉身边整整工作了三十八年,为千万精品的出炉,为雕塑瓷厂曾经的辉煌奉献出了一片忠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爱厂,爱本岗,炉中日月红》记王典训;
《瓷手天地展才华》记郑小阳;
《紧扣客商心弦的质量曲》记朱晓华;
《迎难而上的先锋》记万寿根;
《文明窗口结硕果》记接待室;
《架起理解的桥梁》。
以上这些文章全上了《景德镇日报》。
《神刀刻丽日,妙手拂清风》记刘远长,此稿已在《江西日报》1996年12月24日二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