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假绅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确实如此,岁币确实很轻,对我大宋朝廷而言犹如九牛一毛。”
百官陆陆续续出声说道。
在大宋朝堂上的大臣们眼里,不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岁币轻”也是好些人的共识。
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朝廷有的是钱,所谓的“岁币”,支付起来十分轻松,远比打仗的成本低得多。花钱买和平当然就划算。
照着好些北宋重臣的话说,似乎是非常轻,比如《澶渊之盟》要交的岁币,每年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看上去天文数字,但以当时宰相王旦的估算,简直是“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后来,辽国轻启战端发动战争威胁时,宋仁宗为了和平,不但把“岁币”加到每年三十万匹绢和二十万两白银,还由着辽国把盟书里每年大宋“赐”岁币,改成了“纳”岁币。
这宁可忍辱也要送钱的历史,也就带给所有人乃至后人一个印象:支付岁币,大宋朝廷应该是真的很轻松。
甚至有传言说,在《澶渊之盟》时,宋真宗闻听协议内容时的欢喜反应,也成了“岁币轻”的又一佐证。一开始宋真宗误以为是每年给三百万“岁币”,吓了一跳却也认了,后来确认是三十万,当场就喜不自胜,把负责谈判的宋朝大臣曹利一顿重赏。在皇帝眼里,似乎买单很轻松?
但是,深深了解民间疾苦的户部尚书薛向,对这“岁币很轻论”,却是满腔怒火:谁说岁币负担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