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假绅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深知其中内情的薛向很清楚,真是状况是:江南累岁供需岁币,竭其财赋,安得不重敛於民。非理扰乱,人心离怨,叛亡必矣!!!看上去“不重”的岁币,已经要把老百姓压榨到民怨沸腾的地步了!
其实,宋真宗乃至王旦等大宋君臣们,之所以认为岁币不重,主要看得是账面数字。但实际支付起来,大宋的成本,却比这“账面数字”重的多。
首先看缴纳模式,看似数字不多,但辽国人红口白牙,要的是硬通货:不要你大宋的铜钱铁钱纸币粮食,就要大宋的白银和绢。可大宋本身白银的产量,就十分稀少,以《宋史》的记载,大宋的白银产地,只有桂阳,凤州,建州三地。
北宋的银课收入,宋仁宗年间时,也只有不到22万两。参考一下当时“岁币”数额,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几乎北宋全年的“银课”,都要支付给辽国。等于是大宋百姓勤扒苦做,其实是给辽国打工采银矿。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无论是白银还是绢,当时主要产在南方地区,想要送到辽国去,就得千里迢迢往北运。单运输成本,就是天文数字般的费用。这笔钱辽国不会出,大宋呢?当然是甩锅给老百姓买单。
现如今,朝廷腐败慢慢加剧,沿途官员各个中饱私囊,巧立名目提高征收数额,百姓的负担,自然是年年加剧。
而且收岁币的,也不止是辽国一家,接下来是西夏。多一个“支付对象”,这沉重的开支,就要加重一番。更讽刺的是,花了这么多钱,其实也买不来安全感。比如说辽国,宋真宗年间签了约,宋仁宗年间就趁火打劫。为了加强安全感,大宋还要不停的提高募兵数额,宋太祖时禁军只有二十万人,宋仁宗时达到一百二十万人。等于是越挨打越送钱,越送钱越招兵,成了恶性循环。
如此恶性循环,也就有了《宋史》里那句著名的吐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你们这些人真是我大宋的好官哪!你们说岁币很轻,你们考虑过先帝仁宗陛下的感受吗?仁宗之时,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你们是没看到吗?”薛向深深地感慨道,说到后面已经近乎吼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