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大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
“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
“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荀彧的“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袁涣的“大收篇籍”和傅幹的“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显然指的都是一件事,即重整文化教育。
曹操并非不认可儒家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曾在建安八年下令:“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生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但显然这一政策并未一以贯之,否则也就不会有上述几人的劝谏了。
其原因除了战乱年间无法进行稳定的文化教育事业外,主要还是在曹操内心深处,完成统一大业的心理压倒了一切,他并非不知道,也不是不想遵从荀或等人的建议。
更有可能的是,他想在完成全国统一之后再做这些事,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所谓“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都可看作是他对治世和乱世应各有其首选政策的不同表述。
所以他虽然对荀彧的建议“常嘉纳之”、对袁涣的建议“善其言”,但都没有付诸行动,而对傅幹的建议则直接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
如前面所说,曹操对儒家思想的认可和尊崇史实俱在,不容抹杀;同时,曹操“唯才是举”令的发布对儒家价值观的摧陷之酷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