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第9/22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草原地带向东,越过大兴安岭,便来到中国的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人口稀疏,古代的诸多渔猎民族曾经在这里生活,凛冽的气候涵育着他们野蛮的武勇与淳朴的民情。这片土地的北部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相连接,听得到草原游牧者的呼啸;南部则多次接受来自中原的农耕力量的统治,得以一窥礼制的文明,同时由于辽西走廊的狭窄,东北地区受中原农耕地区的影响又总是断续的,构成独立的地理、生态空间;再东向,这里还与朝鲜半岛、日本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草原、农耕、海洋三种生态、地理要素汇聚于中国东北,构成了东亚秩序的一个地缘轴心。
由草原继续向南,则跨过了游牧生态区与农耕生态区的分界线。这条界线在东亚地区大致上与长城的路径相重合,到了中亚地区,则是沿着天山、锡尔河这一条线继续西行,过里海、高加索山脉,直达黑海。这条线以北的降水量过少,在古代,一般情况下不足以支撑定居的农耕生活,只能游牧;这条线以南则依据气候特征,形成不同的定居、农耕生活。
长城以南的华北地区,是范围广阔且地形平坦的黄土地带。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观察到,黄土的高孔隙性和强毛细管吸收力,使得深层土壤中的无机质能上升到顶层,对农作物具有了“自行肥效”的能力。<span
class="mark"
title="转引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7页。">这使得华北地区的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最容易开发的农耕地区,平坦的地形形成了连绵成片的农作区域,滋养了数量庞大的人口与财富,成为孕育中原文明最初的核心地带。
越过淮河一线进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气候转为潮湿溽热,平坦的大地上水网纵横,这里进行农耕的首要需求是排除沼湿地区与湖泊中多余的积水,<span
class="mark"
title="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21页。">开发的难度大于黄河流域。直到北方的几次战乱驱赶着黄河流域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平原才真正开发出来。这里潜力巨大,一旦开发,迅速成为东亚帝国<span
class="mark"
title="本书中会经常调用笔者所造的“东亚帝国”这个概念,所指的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笔者使用“东亚帝国”这个自造概念,也是出于某种无奈。因为,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包括农耕、草原等多种经济社会生态区的整个东亚大陆的体系史,虽则这个体系并不总是作为一个一统的帝国存在;但是,在通常的话语体系中,一谈到中华帝国,常常不自觉地将其等同于中原帝国,而这样一种表述便会将我们的思维再次局限在中原中心主义的视野当中。为了时时提醒我们中国作为一个体系史这样一个事实,笔者不得不自造了“东亚帝国”这样一个初看上去有些怪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