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第8/22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们至今仍生活在大汉帝国留下的遗产当中,但少有人会从道德意义上缅怀汉高祖背弃鸿沟之约进攻楚霸王的作为,尽管这个不光明的手段带来了恢宏的帝国;人们经常吟咏的反倒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这里面蕴含着对于尊严的执着与对于责任的承诺。至于项羽失败的实际原因,在此已无关紧要,死亡成就了他的普遍性,他已经不再是他,而升华为一个道德理想的象征符号。
所以,历史是在真正的意义上由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铸造的。成功者缔造其特殊性的一面,使得具体的秩序得以成立;失败者铸成其普遍性的一面,使得秩序获得其赖以维系的精神价值。
秩序的存续与活力,需要理想、财富、武德这三种要素。理想使秩序得以自觉,财富使秩序得以自养,武德使秩序得以自立。三种要素的担纲群体不一定重合,倘若分立的三者能和衷共济,秩序会充满活力;倘若三者之间发生冲突乃至分裂,秩序将失衡、瓦解。朝代建立之初,可以看到和衷共济,普遍性的理想也在激励着帝国担纲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建制化的理想逐渐僵死,对利益的追逐损害着将三个群体联系起来的精神要素,认同分崩离析,无人再关注帝国的命运,天命渐去,帝国走上末日,整体秩序逐渐瓦解,等待浴火重生。在更具体的历史中,这种种变化会呈现为君主、内臣、贵族、官僚、平民等等多种利益主体不断变换结盟关系的过程。寻常的历史叙事会将其表达为各种权谋与搏杀,但在历史哲学的视野里,它们是精神现象学展开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个别的权谋与搏杀,在总体进程中才获得其历史意义。
<span
class="bold">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不同的社会结构中,诸利益主体的谋划选择空间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别;而历史所发生的地理空间,又会约束社会结构的演化路径。精神现象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合题,正是在历史的空间结构中具体展开。
演绎着中国历史的这片土地,占据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其地理结构属于整个欧亚大陆地理结构的次级部分,与其他部分空间相连,一个地方的震荡会通过各种方式一直扩散出去,成为远方的涟漪或巨澜。世界历史以及各个文明地区的历史,其记录与叙述者都是轴心文明的创立者;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通常也都是依赖于中原文明留下的历史叙述,也会不自觉地接受了其中的种种偏见。诸轴心文明分散在欧亚大陆相距遥远的地区,都有着对于人类普遍秩序的构想与思考,但这些文明区基本都是定居性的(只有定居文明才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滋养不事劳作而仰望星空的思考者),在古代无从与其他文明直接形成有效的交流,于是其在现实当中又沦为特殊性的存在,其理想当中的普遍性视野只有通过不愿定居、流动于整个欧亚大陆的游牧者及贸易者才能真正打开。所以,中原史只是中国史的一半,还有另外一半发生在草原、绿洲、海洋等地区,倘若在历史叙述中未将这些地区纳入视野,则将是一部残缺的中国史。
在这种视野下,基于自然地理与气候,欧亚大陆自北向南、由陆及海的若干层生态、经济、社会空间,也会浮现出各自不同的世界历史意义。
欧亚大陆的最北部分,是广袤的森林,从远东西伯利亚向西横贯整个俄国,一直延伸到德国平原。西伯利亚的森林地带人烟极为稀少,难有构成共同记忆的历史。
森林地带的南部是草原地带,从远东通古斯地区向西横越蒙古高原、中亚,一直延伸到东欧的匈牙利,草原中间或有些沙漠。蒙古与俄国的分界大致就是沿着这个草原、森林的界线。游牧者驰骋在这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他们不固着于特定的地方,草原对他们来说就像海洋一样,一些重要的生态过渡地带的城市,如宣府(今张家口)、大同、北京等地则是港口,多种商品与文化,还有疫病,从港口起航,搭上游牧者的航船远播到他处,大陆各处的定居轴心文明因此而被连通起来;草原港口有的时候也会变成血腥战争的场所。贸易和战争共同构成文化与物资传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