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过渡地带 (第3/5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若欲建立超越中原、草原的普遍帝国,担纲者必须是能够同时理解中原与草原的人,这种人只能是来自过渡地带。长城沿线自不必说,东北的北边连通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边是经常接受中原帝国统治的辽东宜农地区,在东北能够站住脚的统治者,必须兼通两方,这样,其入主中原之后,便可以建立起一种二元帝国统治。二元帝国中,统治者同时兼有两个身份,通过可汗的身份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统治草原地区,这里主导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通过皇帝的身份以官僚帝国方式统治中原地区,这里主导整个帝国的财政秩序。中原之富与草原之雄结合在一起,并因对最高统治者的共同效忠而联结在一起。
来自东北的慕容鲜卑最先开始了这种尝试,来自山西北部长城附近的拓跋鲜卑则成功地依此原则建设了北魏王朝。北魏早期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正是在农牧交界地带,可以兼制两方。但是北魏王朝并未获得对于这种二元政治的足够自觉,在孝文帝的时候主动南迁洛阳,并命随迁的鲜卑贵族说汉语、着汉服、改汉姓,一力汉化。这样一种努力,便是放弃了其草原身份,这对二元帝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将使得帝国的军事力量不再认同于帝国统治者,所以魏孝文帝去世后不久,便发生北境六镇军人掀起的内乱以致亡国。至于孝文帝南迁的原因,绝不是简单地喜爱汉文化,因为在平城并不会影响其学习汉文化,不必非得做迁都这种可能动摇国本的事情;更本质的原因应该是,平城地区也是草原军事贵族的大本营所在,军事贵族对于大可汗的约束使得孝文帝感觉不痛快,于是力图远离军事中心,摆脱贵族的约束,运用中原地区庞大的财富资源遂行集权秩序,一展己意,迁都洛阳因此便成为选择,但其结果自然是悲剧性的。
直到辽代,才放弃了追求一元化的努力,开始自觉地建设二元帝国,用南北两院分治汉人和契丹人。虽然辽代并未统一中国,但是其二元治理技术流传下来了,清代汲取这些治理经验,建立了二元帝国的完备形态。辽金元清,都是起家东北,<span
class="mark"
title="蒙古帝国不是起家东北而是蒙古高原,但是其在中原地区自命为元朝的政策选择,则是拜契丹人如耶律楚材所赐,可以说大元是通过融合了起自东北的政治智慧才完成对中原的治理的。">建立二元帝国,并定都北京。<span
class="mark"
title="金代算是特例,与其他几个朝代相比,其二元特征并不是特别明显,更有一元化的倾向,这也导致它未能真正统治漠北草原并最终亡国。具体可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相关讨论。">
因为北京地处长城沿线,又临近东北,便于统御整个东亚大陆;这些二元帝国还会在北京北面的草原地区另设一个草原首都,辽代在上京临潢府(实际上这才是正都),元代在上都,清代则是在承德。通过这样一种首都圈,完成单个首都难以完成的治理任务,真正统治起一个普遍帝国。<span
class="mark"
title="杉山正明对于元代首都圈的研究,对理解此问题极富启发性。参见[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