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域 (第5/8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亚绿洲地区,贸易发达,人均财富量很高,但由于其太过破碎,财富总量很小。因此,它无法成为轴心文明的生发之地,轴心文明只能生发于有大片农耕区域、财富总量很大的地方。但是轴心文明生发之地又会建立起轴心帝国,形成集权秩序的强大政治力量,反过来对文明本身的发展逻辑构成压制,使得文明的可能性无法被充分释放。中亚地区同样有对文明的需求,伴随着贸易和战争等,各种轴心文明都会传播到作为自由通道的中亚地区,这为中亚带来了世界性的眼光,较高的人均财富量也让中亚人有余裕来思考这些文明所提出的问题。<span
class="mark"
title="值得一提的是,中亚先后流行过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唯独儒学未曾流行,虽然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曾经努力过,甚至在当地开科取士,但最终还是未能成功。回想到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儒学的地理依赖性,此为又一例证。">
诸文明在这里各施解数自由竞争,由于中亚无法被强大的轴心文明地区持续地直接统治,因此诸文明在这里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政治性的压力,充分释放出各种可能性,这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
比如,诞生于印度本土的佛教,是通过中亚才传播到中国的,而它在中亚的发展却呈现出与印度本土的诸多不同,佛教的更多可能性呈现了出来。这些鲜活的精神要素传入东亚地区,对东亚的影响与改造是全方位的。再如,3世纪诞生于伊朗高原的摩尼教,在波斯帝国本土命运多舛,无法摆脱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缠,忽而被捧杀忽而被打杀,始终不得其正。摩尼教逐渐传播到中亚的河中地区,在6世纪后期,中亚摩尼教宣布与巴格达的总教会脱离关系,独立出去,号称电那勿派<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王媛媛《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中华书局,2012年,第25页。">,这只有在中亚这种注定自由的地方才有可能。嗣后的摩尼教反倒在东方获得了更大的世界,甚至成为回鹘帝国的国教,当然,这又与政治形成了勾连,但我们还是在中亚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的出现。
最具象征性的是伊斯兰教。它在8世纪开始传播于中亚,到10世纪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据巴托尔德的研究,世界上最早的独立伊斯兰经文学院,不是出现在作为伊斯兰教大本营的中东,而是出现在中亚。<span
class="mark"
title="[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