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西南 (第6/6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币材的丰富,为帝国官僚在西南的自治倾向奠定了财政基础;民间私铸的盛行,则使得这个地方的民间自组织能力更加强大。一系列深刻影响帝国命运的历史事件,比如,并称为晚明天下两大患的辽东边患与黔省苗乱,太平天国起义发起于广西,同步于太平天国的云南动荡,大清最终亡于四川保路运动,乃至清末两湖地区远大于其经济比重的政治影响力,等等,都与这样一种山川风土的地理及人文结构有关。
西南也正因其地理特征,而成为普遍帝国内部一个独特的功能区。在汉末,隗嚣于陇地独立之后,便开辟了与西域的交通,又与蜀地在经济上形成支援,西南与西北通过特定的交通路径,互为支撑以对抗中原帝国。蒙古帝国征服南宋,也是以对西北与西南的联立征服,形成大包围,而得以成功。嗣后的明清大一统帝国,都通过始自西南的茶马古道,而形成对于草原边疆的某种控制机制,一如明太祖所设的“以茶制戎”之策。<span
class="mark"
title="茶马贸易起自唐宋时期,盛于明清。茶马古道上贩往西北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以及陕西汉中。从生态地理上说,汉中也属于广义的大西南,算是西南的最北界。参见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川茶对于治藏的重要作用,可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第四小节的相关论述。">
帝国的治理,因山川走向,而使得西南与西北之间形成了深刻的联动关系。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时,就发现当地有来自印度的蜀地产品,这证明在很早以前,西南已处在将中原与东南亚、南亚联系起来的中介地位。大山耸立使得西南成为土著地区,大川的流动却使其有可能成为东南亚的中心,成为中原帝国向东南亚间接辐射影响力的一条陆上通道。到了近代,法国人将印度支那变为其殖民地,通过西南山川河谷的陆上通道,将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到西南地区。因此,西南虽然较之中原地区交通不便,却更得风气之先,成为一系列现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基督教传入的一条重要通道。云南陆军讲武堂甫一成立便成为与北洋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并立的三大讲武堂,后成为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的军校,培养出数百名将军。烟土是那个时代的通货之一,因其气候条件,云南拥有质量上乘的“云土”,云南地方军阀由此获得了额外的财政来源,从法属印度支那源源不断地购买先进武器,再加上讲武堂培训出的高水准军官,滇军一时有“精锐冠于全国”之称。
虽精锐如此,但因交通不便,滇军始终只能作为地方性力量存在,难以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这实际上隐喻着西南的政治属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它始终作为中国历史当中的一条支线,虽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却也是无法忽视的历史主体。而儒家地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从平原到雪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存在,有了自己的边界意识,才更清晰地认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