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第3/2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册,第386页。">
这意味着,身份的高低,不再取决于神意,不再取决于可向前长久追溯的血统、传统;而是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取决于可由君主决定的官爵。当然,太宗不可能不顾及既有的贵族力量而任意决定官爵,但是事情的起点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太宗不过是在以更加稳健的方式,努力压制贵族,扩展着皇权的边界。
唐代前期的社会与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人口繁茂。几十年后,便出现均田制下土地不敷分配的问题,这反过来开始侵蚀到府兵制的基础。<span
class="mark"
title="陈寅恪先生认为,府兵制有过一个变化,“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两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55页。">
相应地,关陇贵族余威尚在,但是其实际影响力会因为府兵制的衰败而下降。到武后掌政,关陇贵族虽很不满,但已没有办法实质性地拦阻她了。武后也清楚关陇贵族不会支持她,所以必须放弃关中本位,称帝之后随即迁都洛阳。武周一朝开始大规模开科取士,力图找到新的人事基础以充实官僚体系。但是由于此时印刷术仍未发展起来,知识传播成本仍然比较高,能够参加科举的人多半也是贵族出身,平民较少。由于贵族在财政上并不依赖皇权,皇帝仍然无法专制,但毕竟科举是向全天下开放的,于是武则天得以用关东贵族来制衡关中贵族;为约束贵族对于皇权的抗衡作用,又重用出身无赖的酷吏。
武则天的统治终结后,出于恢复正朔的考虑,大唐的首都再迁回到长安,又经历了几年的皇室变乱,最终是唐玄宗父子安定了局面。但这并不是关中本位的回潮,玄宗也极力想要扩张皇帝的权力范围,不会给关陇贵族太多机会,而是擢用关东、南方的人才,以至于玄宗时代的名臣很多都是武则天所留下来的。同时,为了绕过官僚体系对皇帝意志的制约,与此前诸帝相比,玄宗又以更大的规模和速度来设置非制度化的“使职”,如经略使、节度使等等。从一开始,制度化的律令官制就是在吸收了旧门阀贵族阶层的影响以及贵族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律令体系的动摇,实际意味着剥夺了旧门阀贵族阶层的社会影响力。<span
class="mark"
title="[日]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11页。">
但玄宗仍然没有制度化的人才选拔通道,很多“使职”,包括律令官僚,都依赖于通过个别关系来选拔。于是,玄宗晚年的一系列乱臣便进入了历史。玄宗还将自己的生日设为千秋节,进一步圣化皇帝,将其完全超越于任何贵族之上,以彰显自己的绝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