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精神的自我超越 (第4/5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class="mark"
title="何谓理性以及何谓理性主义,是个极为复杂的话题,再及工具理性(寻找最有效地达到给定目标的方案,以效率为其衡量标准)与价值理性(对目标本身进行价值判断,以基于反思的道德确信为其衡量标准)之分,就使得话题的厘清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一篇专门的文字来解释。本书在此处所用的理性主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反思的思考与行动方式,后面具体行文中所谈理性/理性主义会穿插为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究竟具体何指,相信读者可通过上下文解读出来。">
的进思方式。
从北宋五子开始,再到朱熹集大成,一个宏大的理学体系建立起来。宇宙万物莫不被纳入于“理”,如朱子云:“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又云:“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span
class="mark"
title="《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通贯天地,规范人心;理学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令整个宇宙呈现出统一的秩序,又落实在个体的心性修炼上。即便佛老,亦脱不出此理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儒释虽不同,毕竟只是一理”<span
class="mark"
title="《朱子语类·卷一二六释氏》。">
。通过对“理”的阐发,整体超越儒释道的新的精神秩序构建起来,《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道统的集中表达;士君子通过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夫,而达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目的,天下于是德化。中国的精神世界也从神秘主义过渡到理性主义。
儒学一旦完成这样一种自我超越,则佛教就不再是必须排斥的对象了,它可以在儒学给定的观念结构之下,获得其社会影响。大唐时期曾经面临的普遍理想瓦解之危机,就此化解;从韩昌黎开始的“排佛”之叙说,终于完成其再“容佛”的精神运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