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第31/3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永乐大帝曾经征服了这一地区,越南经历了约20年的“北属时期”,但最终还是赶走了明朝统治者,建立后黎朝,并发布《平吴大诰》。大诰有云,大越“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明确表达了不同于中原的主体性意识。而日本方面,由于16世纪初期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银矿,出现了新的经济变量;在16世纪中期火枪又由西方从海上传入了日本。新变量的出现,使得日本结束了分裂的状态,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随即发动了侵朝战争,意图“超越山海,直入于明”。虽然战争失败了,但是其独立意识已经表露无遗。
到明清鼎革,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将朱子学传于日本,水户学因此而成,德川光圀的《大日本史》,便是东洋独立的历史哲学宣示,大清在“华夷变态”之说中沦为夷狄,中华正朔转移到了日本。日本国学派在这之后逐渐兴起,“国学派崛起的背景是一个非常崇拜中国的江户社会,一个企图建立日本主体性的反动”<span
class="mark"
title="蔡孟翰:《从宗族到民族:“东亚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原理》,载《思想史》第4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5年3月。107页。蔡孟翰先生此一长文对于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民族主义生成之思想渊源,有着非常精到细致的分析。">。
越南阮朝同样自视为“中夏”,认为中原正朔已绝;这一宣示,不过是对两百余年前《平吴大诰》的重申。而与中原帝国关系最近的朝鲜,则在私下里不废崇祯年号两百余年,视大清皇帝为“虏王”。
儒家的天命观与正朔之说仍是这些国家赖以想象世界的坐标基础,但他们通过对于天命与正朔的重述,从而依托儒家完成了独立于中华帝国的自我意识的构造,并推进了本国内部的集权化进程,东亚世界后来的国家政治的结构,于此初现雏形。也正是这些自我意识的浮现,使得东亚的海洋世界被主体国家所分割,此后再无如汪、郑一般治下一统的东亚海洋秩序。如此一来,则东亚的海洋变成了陆地的衍生物,背离了海洋所能涵育的个体主义、普遍主义秩序。
但是,远方的海平面上已经可以看到西方的船帆,一种全新的力量正滚滚而来,几百年前澳门呈现出来的一个点,将转化为完整的一个面,并会进一步呈现为多维的一个系统。西方将会以更加深刻的方式将东亚的精神世界还原为一种特殊存在,进而促成东亚世界的自我重构,并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
中国的历史遂进入了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阶段,通过这个转型,中国历史将进入今天仍在进程中的第四轮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