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第15/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History
Review,
August,
1953.">
这样,大英帝国就能大大降低其统治成本——统治成本的高或低,与帝国的规模及帝国的可持续性有很大关系。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帝国,它的治理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地区或此地的人,它的治理对象是一套普遍行为规则。这个规则并不是英国制定的,而是只要其他国家愿意加入进来,就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规则的演化过程当中,英国则垄断对于演化出来的规则的执行权。当然,其他国家也可以不加入进来,但它就无法进入英国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只能在自己的小市场上活动,市场规模较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效率会比较低下,在国家间竞争中就会失败。所以英国很容易就建成了一个全球帝国。
1884年的柏林会议之后,欧洲列强达成了一个瓜分非洲的协议,开始去非洲、太平洋地区抢殖民地了。此时英国面临的一个威胁是,其余欧洲国家占领殖民地之后,就有可能用政治手段向英国关闭它的市场,这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于是,英国也开始抢占殖民地,这才在海外建立起庞大的正式帝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与英国原本的帝国原则是相违背的,大英帝国的正式帝国规模因此变大了,但其非正式帝国在这个过程当中萎缩了,最终大英帝国也因庞大殖民地所累而无力维续。
对于“非正式帝国”地区,英国要对其进行规训,以便使其能够加入到世界贸易体系当中来,并且助其进行内政层面的改革,使其成为一个更适格的地方统治者,从而为大英帝国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统一而又持续增长的市场。大清便是面对着这样一个境况,在几次战争的失败后,不得不接受来自英国的“课业”。
但是这种“课业”意味着两种秩序观的冲突。在试图“教育”大清官员理解并加入现代国际条约体系的英国外交官看来,“清朝贵族和政府官员所痴迷的是权力的影子而非权力的实质,是表面现象而非实实在在的政治现实,是礼仪形式而不是权力的物质性体现。中国统治者没有能力去区分现象与本质,从而导致他们对未知事物有某种无端的恐惧”<span
class="mark"
title="[美]何伟亚:《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第157页。">。对于遵循“国家理由”(Ra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