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第6/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了应对洋务,传统的军机处加六部、理藩院的制度架构完全不敷使用,一系列新机构必须要设立了。先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与礼部、理藩院等过往处理帝国与外部关系的机构有着一些根本差异。礼部用来处理周边的朝贡国与帝国的关系,理藩院则是大清的独有机构,历史上可以类比的只有大元的宣政院,是用来处理帝国与内亚地区蒙藏等诸多藩部的关系的,对俄罗斯关系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放置在理藩院下面来处理,与西洋诸国的关系原本也是由这两部门来管理的。礼部和理藩院的一个基本原则,便是作为天下共主的帝国与其他的附属国家乃至蛮夷之间的上下等级关系;而总理衙门的基本原则,则是帝国与对手国之间完全平等的关系。一种双层外交秩序于是建立起来,大清与西方之间是条约体系下的平等关系,大清与周边藩属国是朝贡体系下的等级关系,藩属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原则上来说必须通过大清为中介。如此一来,一种被包裹在条约体系之中的“天下”秩序,仍可麻醉国人的想象,聊以自慰,大清仍是“天下共主”。直到甲午一役,将大清的“天下”秩序彻底打碎,麻醉性的臆想才被颠覆掉。
接下来是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的设立,这两位大臣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管理各自辖区内的口岸通商问题。即便是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清皇帝仍然是在想法避免与外国使节直接接触,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外交事务还原为一种商务事务,这样就可以假装当年的广州一口通商的状态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洋人便无须进京面圣,只要在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的府衙当中便把问题解决了。如此一来,帝国的外交体系便转化为北京的总理衙门体系与主管通商的上海体系(取代了《南京条约》之前的广州体系)。帝国的外交事务开始破碎化。<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日]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田建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8—153页。">
第三个重要的机构是海关总税务司。这是由太平天国时期上海租界内的西方商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税收机构,在平乱后便转化为大清的一个官设机构,并雇用英国人赫德(早期曾是李泰国)担任总税务司。赫德工作极其认真负责,通过他的工作,帝国的财政状况极大地好转,带来了“同光中兴”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第四个机构是同文馆。帝国官员意识到翻译能力对于办理洋务的重要性,以及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法律的需要。同文馆的设置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span
class="bold">2.对于新知识的需求
洋务派官员们很快发现,西方人之所以有坚船利炮,是因为其背后还有一整套的知识体系,倘无此体系,即便有了坚船利炮也不会用。所以奕、文祥奏请于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但是此一建议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攻击,当世理学大师倭仁因此提出其著名的说法:“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这样一种困境正反映了处在“伦理、官僚世界”的帝国困局。为了应对西方的压力,帝国必须提升自己的治理技术,其中就包括对新的知识体系的引入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但是在没有完成政教分离的情况下,新的知识体系是很有可能与帝国既有的价值体系不相匹配的。任何这方面的改革,便都需要经受帝国的价值伦理的评判,而治理庞大帝国的官僚体系所必需的工具理性,在这样一种评判当中,就会遭遇到各种困境,以致欲图改革振奋却路途艰难。但绝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保守派视作阻碍进步的反动力量,因为保守派所忧虑的“权谋”对“礼义”的侵蚀,毫无疑问是一种现实的风险,北宋末年新旧党之争便是一次例证。在平民社会结构之下,由于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远远弱于封建社会和豪族社会,帝国以官僚体系为载体的集权秩序对于社会有着一种强大的压制力,倘无“礼义”作为心理堤防,以约束官僚和帝国的专权力量,则百姓只能接受自认刀俎鱼肉的悲惨命运。所以,保守派对于“礼义”与“人心”的强调,对于仍处“伦理、官僚世界”的帝国而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