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第7/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是,外部世界的威胁是一种现实存在,“礼义”“人心”对内多少能够约制政府对于社会的专权,对外却并不能带来抵御强敌的国家能力。帝国因此走入一种困境,倘若不引入新知识,可能会亡国;倘若引入新知识,则可能会亡政。而一旦亡政,散沙状的社会将欠缺自我组织能力,则帝国失去了凝聚核,也有可能会亡国。晚清的改革就在这样一种两难困境中艰难跋涉,以至于在科举当中特设一洋务科的主张,在1840年代即有人提出,但是到1880年代仍未获实行。
经常被用来与大清做对照的日本,实际上它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大清简单得多。从东亚世界的秩序想象来说,大清是个普遍帝国,它必须以对普遍理想的担纲为其存在的终极正当性基础,可以说它正是通过伦理才能识别出自身。普遍理想体现在礼义人心当中,而科举则是伦理帝国之自我再生产的必要途径,倘不能对开设的新科给出一种恰当的伦理性安顿,而只是用事功性的理由来解释的话,则势必会伤害到帝国所依凭的“伦理”,动摇国本。而日本则不需通过普遍理想的伦理便能识别出自身,过度强调该伦理反倒会让日本迷失自身。德川幕府时期的国学派代表人物本居宣长,便曾强调日语的“音”高于书写出来的“汉字”,认为有一个没有受过中国污染的“大和语言”和“大和心”,主张日本需要重新发现这个没受过“汉意”阴霾的日本。<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蔡孟翰《从宗族到民族:“东亚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原理》,载《思想史》第4期,第108页。">
对于普遍帝国来说,其自我认同的核心识别标准是其“形式”——亦即其伦理道德、礼义人心——任何“质料”都是从属于“形式”的,只要形式不受伤害,则质料的变更并无所谓,所以,统治者的血统并不是其统治资格的限制条件。相应地,任何变革也都不能触及帝国的伦理形式部分,这并不会因为统治者不是满洲人便有区别,否则无法理解晚明的种种政策昏招。而对于接受帝国文化辐射的周边国家来说,为了让自己能够从精神上摆脱帝国的文化压力,获得主体性,便必须反过来强调“质料”是优先于“形式”的,其本身的质料特殊性是其自我认同的核心识别标准,在质料不受改变的前提下,则形式的变更并无所谓。所以,日本可以迅速地转向西方的知识体系与政治方案,大清的改革却窒碍难行。
普遍帝国要突破这样一种两难困境,唯有从“伦理、官僚世界”进入到“政治世界”,将帝国的自我身份与伦理剥离开,实现政教分离,否则必定无解。这需要有一种根本上的精神转型,是中国历史中从未有过的一种政治观念上的“哥白尼革命”,此种精神转型将会非常痛苦、非常困难。但帝国所承载的普遍理想,其若欲成就自身,便必须经历这一过程。只有普遍理想摆脱了与政治的结合,摆脱了被建制化的命运,才能够自由地奔流,才能够真正地起到匡正世道人心之功,而不再是不断地被政治所异化。
进入“政治世界”,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的自我认同基础应该是,政治只处理与世俗相关的事务;道德抉择的问题具有属神性,应该将其交给个人来决断,国家承认每一个体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但是一旦进入这一阶段,对于满洲人来说一个麻烦就出现了,因为这意味着统治者的血统不再是无关紧要之事。于是大清的转型就此进入到一个更加困难的境地,要同时处理多个彼此矛盾的任务;从事政治的人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对于各种危险都有清晰的理解方可。这样一种要求,对于大清的局中人来说,无疑太过高了,不仅仅是满洲统治者没有这种理解力,当时的各种精英也都还没有获得这样的理解力。这样一种理解力,必须在历史的痛苦磨炼当中,才能逐渐浮现出来,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路上。
<span
class="bold">3.新人才的培养
洋务一开,人才便是重中之重。没有足够人才可用的情况下,大清只能雇用外国雇员代为办理洋务事宜。但外国雇员良莠不齐,其对大清的忠诚也并不总是靠得住的,所以大清开始陆续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