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第11/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准确说来,依照无产阶级国际革命理论,这种所谓领导权的转移并不是转到那个次发达国家去,而是转移到那个次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身上去。但这个无产阶级群体本质上不是作为该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运动,而是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领导者来运动,无产阶级本身是不应受到国家观念的限制的,国家观念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产物,是要被无产阶级所推翻与超越的。">
这样一种薄弱环节的主张,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应该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率先发动的理论是不一致的。马克思的理论系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得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普遍历史发展目标的结论,当然应该是最发达的国家最先走到共产主义阶段,革命作为通向这一目标的关键一跃而获得正当性;列宁的理论独创性则在于其作为一种关于革命策略的理论,使得革命获得了一种现实可操作性。但是,列宁的革命策略与马克思的历史目标的载体不同,这里出现了张力,列宁为了调和这一张力,进一步论述道:“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要继续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要把这种工作进行到底,还需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文化程度较高、无产阶级的比重和影响较大的国家所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只要走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就有一切可能超过俄国。”<span
class="mark"
title="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919年4月15日),载《列宁选集》第三卷,第793—795页。">
也就是说,俄国只是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由此引发最发达国家的革命,从而实现全球普遍革命,则策略与目标的张力到时自然消解。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天然的普世主义,也一定是以全球为单位的。
但是,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后很快便发现,最发达国家的普遍革命并未真的被连锁性激发起来。依照列宁的革命策略理论,很容易便会得出结论:这是因为西欧的工人阶级上层被资产阶级收买了,他们陷入了机会主义路线;而资产阶级之所以有能力收买工人上层,“是因为先进的国家过去和现在创造自己的文化都是靠了能剥削10亿被压迫的人民(指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笔者注)这样的条件。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家掠夺来的东西,大大超过了他们能够从本国工人身上榨取的利润”<span
class="mark"
title="列宁:《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1920年7月24日),载《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70页。">。
只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便能完成收买工作。
广大殖民地本来只是帝国主义的剥削对象,就此又转化为新的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成为世界革命的根本所在;为了推动先进国家的普遍革命,不得不先推动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而先进国家内部未被收买的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对此有明确的态度。“在资产阶级占有殖民地并压迫其他民族的国家里,党在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问题上必须采取特别明确的路线。凡是愿意加入第三国际的党,都必须无情地揭露‘本国的’帝国主义者在殖民地所干的勾当,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支持殖民地的一切解放运动,要求把本国的帝国主义者赶出这些殖民地,教育本国工人真心实意地以兄弟般的态度来对待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劳动人民,不断地鼓动本国军队反对对殖民地人民的任何压迫。”<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