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第10/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样一种政策当然无法获得英国的同意,但是它居然会被提出,显然是因为“黄俄罗斯”战略让沙俄将东北基本上当成准俄国领土了,即便是维特这样一位有着相当自由主义倾向的重臣,也会提出这种初看上去很不合逻辑的政策。这也反映了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的两种不同战略选择:前者渴望着尽可能多的土地,将此定义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贸易是从属于土地的;后者则追求着更大的贸易机会,并努力通过对于海洋航道的控制以及对贸易规则的输出来获取利益,土地是从属于贸易的。
虽然海洋帝国并不在乎对土地的占有,但它不会愿意接受大陆帝国对于原本开放的土地的封闭,这将剥夺其贸易机会。故而英国支持日本打败了俄国,让其“黄俄罗斯”的梦想破灭;而日本此时正极力想要证明自己是个国际秩序当中适格的好学生,它会愿意接受英国在中国东北开放贸易的要求,大清也不得不为了保住东北而吸引尽可能多的列强利益进入,以便形成相互制衡,东北于是成为大清最开放的地方。
<span
class="bold">3.一战后的战略扩展
一战后沙皇俄国变成了苏联,苏联的远东战略从属于其整体的共产主义革命战略,其内在逻辑由列宁的革命理论演化出来。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即俄国率先展开,这基于他对近代以来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之流转的逻辑分析。他提出:“革命无产阶级国际中的领导权暂时(自然只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转到俄国人手中去了,正像它在19世纪各个不同的时期中曾先后掌握在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手中一样。”<span
class="mark"
title="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919年4月15日),载《列宁选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3页。这篇文章写于十月革命之后,但其中的很多逻辑早在十月革命之前便已形成。">
这个流转过程是递次地从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的转移,因为只要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则其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就很容易蜕变,被资产阶级所收买;所以革命无产阶级国际的领导权便会转移到已经有了有一定力量的无产阶级,却又还没有被资产阶级所收买的国家去,这样一种次发达国家便是帝国主义链条当中的薄弱环节。<span
class="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