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第5/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class="mark"
title="现实主义同样是坚持正义战争论的,由此还会转化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理性乐观精神;只不过在理想主义看来,现实主义对“正义”的界定可能是有问题的。但理想主义的这种批判对现实主义没有实际杀伤力,因为这是两种正义观之间的争论,无从找到独立的标准来判断孰是孰非。现实主义的承诺在一战中的落空,才是对现实主义真正有杀伤力的。">
这样一种荒谬的战争,不啻对19世纪以来洋溢在西方世界的理性主义乐观精神的巨大嘲弄;除非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政治叙事逻辑,为战争本身重新确立正义基础,否则这场战争有可能彻底毁掉西方的精神和伦理世界。而一旦找到这样一种新的叙事逻辑,就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将被重新定义,战争的起因及其最初的目标都已经不重要,甚至会被人们刻意遗忘掉;战争的目标会被重新定义,战后的秩序安排也会因此获得一种规范性的方向引导,西方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获得新生的机会——虽则这种机会不一定会成功,但原有的精神世界肯定是会失败的。因此,在一战末期,出现了理想主义的理念,认为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并不能保障和平,一种符合道德的、公正的国际秩序才能保障和平。此时有两种主要的理想主义理念,一种是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另一种是列宁主义。两人都反对现实主义,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才算符合道德,他们的主张区别很大。<span
class="mark"
title="简单说,威尔逊认为,之所以会爆发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就是大帝国以建立力量均衡为名,压迫弱小民族,引发内外各种矛盾;因此,为了确保世界和平,便应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允许弱小民族独立建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民族自决”,各个民族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懂得了尊重其他民族的命运,和平便有了保障。列宁则认为,之所以会爆发世界大战,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发展到了最深刻阶段,统治阶级要向外转移矛盾,便爆发了战争;就算战争打完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仍然在,还有对外转移矛盾的需求,所以未来还会爆发大战。要保障世界和平,唯有各个国家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之后,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消失,阶级矛盾便得到消除,人类实现大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全球革命”。这两种理想主义理念,嗣后从不同的角度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关于列宁主义,留待后文详叙,此处先展开谈一下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一经提出,便迅速占据了整个国际政治界的道德制高点。英法两国即便很讨厌威尔逊主义的不切实际,却也不得不在名义上接受它。因为在荒谬的战争中挣扎出来的两国,要想获得精神救赎,让数百万死者和伤者的巨大牺牲获得意义,接受威尔逊主义便是其为数不多的机会。依照传统的战争伦理,德奥两国只是战败国,却无罪责,德国的领导人之所以肯于接受投降的要求,也是基于这样一种传统的预设;但威尔逊主义要想成立,必须要有一个道德上的敌人,所以也只能将战争归罪于战败的德奥,<span
class="mark"
title="马克斯·韦伯也思考过相关问题,意识到传统的战争观已不足以解决为一战赋予意义的问题,必须重新设立战争观及责任观。但是作为德国人,他只能对外归责,同时这个责任的识别也必须是基于可获得普遍性认同的理由。所以他认为:“唯一一个只有通过一场侵略战争才能实现其目标的力量,就是与俄国统治阶级的帝国主义态度融为一体的沙皇制度。沙皇统治负有真正的战争责任,而同盟国则是未能‘以任何体面的方式避免军事冲突’。‘沙皇统治……构成了各民族以往从未设想到的最可怕的奴役制度——它一直存在到这个和约出现为止。’德国人民1914年‘团结起来毅然决然投入战斗’,‘仅仅是一场抗击沙皇统治的防御战’。”(参见[德]沃尔夫冈·J.
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阎克文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316页。)">
使其背负起一种伦理枷锁。可以说,因为西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获得救赎,德奥两国便不得不成了新的道德祭坛上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