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第9/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与苦难相伴生的,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深刻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首先来源于它的地缘结构。俄罗斯诞生于东欧大平原,周围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因而在历史上屡遭入侵。从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到16世纪波兰人的入侵,这种种历史记忆,带来了不安全感,但它又通过转化为苦难意识而激活了俄罗斯的大国情怀,两种情感的叠加,促使俄罗斯在16世纪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它要用庞大的战略纵深来克服欠缺自然屏障的问题。
通过扩张,俄罗斯征服了当年的征服者,这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新的不安全感——帝国的人口、宗教不再单一,内部充满冲突;帝国疆域庞大,易受外部攻击的方向变得更多。这种不安全感促使俄国去征服更多的疆域,这刚好与帝国所承载的宗教之普世性传播的需求相同构,两相叠加就进一步促成了俄国的扩张欲望,表现为强烈的帝国冲动。
帝国是要为世界定规矩,而非被世界所规矩的,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俄罗斯外交行为中高度的自我中心性——它只以自己的利益判断为基础,而不会过多地顾虑他人的观感;它不会屈服于强者,但也不会怜悯弱者;它行事强硬,又往往出人意表。倘若按照一种僵化的方式去理解俄罗斯,必会陷入困惑。
<span
class="bold">2.直迄一战的远东战略
如此一种帝国精神长期地构成了俄国对外战略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极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乃至于法、德这样的国家,其对外扩张对俄罗斯而言呈现为某种道德使命,而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获取;道德使命不像商业利益,是不能折价计算的。这是俄国区别于西欧国家,有着对于土地的特殊贪婪的底层精神动力。
此种精神动力在远东,便呈现为沙皇俄国的“黄俄罗斯”战略,它极力想要将中国东北地区(在较弱的意义上也包括朝鲜)纳入帝国疆域之内,这不仅可以获得大片领土,还可以获得一个太平洋方向的不冻港;在其余的大清所属之内亚地区的战略,则是要将蒙、疆地区分离出去,或者至少是构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在新疆地区的对手则主要是英国和伊斯兰力量,这构成了中亚“大博弈”,前文已有论及;在东北地区的对手主要是日本和英国。
19世纪末,英国与美国在中国推动门户开放政策,这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也是相一致的。而俄国时任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则主张俄国在东北地区通过运价和关税特权实行门户关闭政策,而期望英国在长江流域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允许俄国势力进入。<span
class="mark"
title="马勇:《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张海鹏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