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界秩序的变迁与失衡 (第16/16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凯恩斯对不考虑国家内政问题的经济学主张批判道:“当经济学者们在一如既往地颂扬既存的国际经济体制,说它能提供国际分工的果实,同时又能调和各国的利益时,他们掩盖了一个不那么美好的作用。常识和对实际事物的正确理解使政治家们相信,如果一个在传统上为富裕的国家忽视市场的争夺,那么,它的繁荣会衰落并以失败告终。但如果各国都能学习到用国内政策来为它们自己维持充分就业(而且,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句,如果它们也能使它们的人口趋向保持均衡),那么,就不会存在重要的经济原因来使一国的利益和它邻国的利益相对立。在如此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正当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借贷活动的余地。”([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5页。)通过以国家为单位的财政、货币政策,各国都能创造充分就业的话,国际的和平便能得以维系,国际的贸易和金融也都会顺利展开。">对于“不可能三角”的三条边,凯恩斯都呈现出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感。可惜,当时的世界仍然沉浸在民主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喧嚣当中,无人真正理睬凯恩斯的这些建议,它们要到二战后才为人们所重视。
拉詹曾回顾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秩序,魏玛德国在1920年代从国外大量举债以维持国内的消费繁荣,缓解困扰本国的潜在社会矛盾;如果没有美国借债让德国保持经济活力,德国的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可能造成威胁整个欧洲的严重问题。但是美国和德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政治基础十分脆弱,因为两国都没有为这种资本流动的潜在政治含义做好准备。美国不愿意为德国商品提供一个开放的市场,而德国商品出口正是德国偿还债务的手段。同时,美国并没有采取任何政府措施来缓解德国在经济上的困境,德国不愿意也不能够做出偿还债务所必需的牺牲。在没有凯恩斯所设想的国际治理机制的情况下,各国受制于民族主义激情,在正常时期的合作基础都很脆弱,在危机时期更走向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世界最终跌入可怕的深渊。
在国际秩序当中,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经济行为从来都有深刻的政治含义,政治决策亦有深远的经济后果。“不可能三角”要求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抉择必须保持有节制的分寸感,一种超国家的政治经济治理秩序也因此而成为必须。对大国在这方面的要求会尤其高,因为一方面,大国是国际治理之所以获得行动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国因其政治经济体量巨大,在这种普遍治理当中的利益相关度也是最高的。
中国的经济崛起所带来的世界秩序失衡,已经造成了深刻的“断层线”(拉詹语)。既有的国际治理框架都是基于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结构而形成的,已经无法有效应对深刻变化了的当下;而中国有时倾向于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理解问题,无法恰当地理解自己的崛起,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的世界责任。
倘若人们不能识别出经济失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政治影响,则世界秩序会再度陷入危险境地当中。拉詹回顾美、德当年的悲剧,是为了警醒当下。在他看来,消费着中国产品输出的诸多国家,通过向中国融资来获得消费力,但这种经济过程背后并没有稳定的政治基础,以便治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失衡,以至于国际社会在经济上丧失对中国产品的购买能力之前,可能会先丧失掉对中国出口的政治容忍度。目前的全球需求模式在金融和环境上不可持续,而由于对长远问题的思考不足,各国的国内政策眼下又难以改变,世界正被夹在这中间,左右为难。<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美]拉古拉迈·拉詹《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第263—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