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合题 (第2/15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span
class="bold">1.第三世界的流民化
中国作为世界秩序的中介性要素,作为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的中介性存在,在毛泽东时代,通过“三个世界”理论获得了精神性的表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则在“双循环”的结构里发展为物质性的现实。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个时代的中介性不仅仅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区别。“三个世界”提出于冷战的摩尼教秩序时期,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在彼时是两种强大的秩序,中国作为彼此角力的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一种均衡力量。“双循环”形成于冷战后的奥古斯丁秩序时期,海洋世界的秩序扩展开始遭遇生存逻辑的极限,而大陆世界则陷入失序状态。这里的“大陆世界”所涵括的不再仅仅是地缘意义上的“大陆”,而是在秩序缺失这个意义上的“大陆”,主要指当下诸多秩序疲弱、流民动荡的地区。因此中国不再是作为均衡力量存在,而是作为普遍秩序向失序地区扩展的必要中介存在。<span
class="mark"
title="张笑宇博士的著作《重建大陆:反思五百年的世界秩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对于失序的“大陆”地区秩序重建的可能性,从政治哲学角度做了很精彩的分析。相关讨论亦可参见本书第七章第三节第二小节。">
失序“大陆”的流民化,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迁之间有着复杂的联动关系。前文已述,中国的超大规模人口,在古代社会也面临周期性的流民动荡之威胁。尤其是在传统帝国的后期,过剩的人口扼杀掉了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中国经济陷入内卷化的状态,结果只有外延型增长,没有内涵型增长,终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流民威胁。但是,过剩人口只在中国作为封闭经济体的情况下才构成严重的问题,一旦中国加入开放经济,在其能够完成政治上的自我整合的前提下,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反将构成中国的巨大竞争优势。<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一节第一小节的相关论述。">
晚清以来,中国一直苦于无法完成自我整合,一方面无法真正解决流民问题,一方面其廉价劳动力只能流散到世界上去,为他人所用,这段历史催生了庞大的海外华人世界。经历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国终于完成了自我整合,重新加入世界市场,早年流散出去的海外华人在这时成了反哺中国的重要力量,其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庞大的人口规模至此终于转化为中国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