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3/5页)
杨六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真实情况是,柳永死在异乡润州,起初被临时寄存在一个寺庙里,二十年后,才草草葬于当地。在此期间,柳永的家人仿佛集体消失一般,不见踪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当年不顾父亲去世,在丧期参加科考。柳永家族极为重视孝道,他的曾祖父为照顾老母可以一辈子不当官,他父亲也是守孝三年不仕。守孝需在家待上二十七个月,期间官不当、试不考、婚不结。柳永最终因冒丧赴举,被罚殿三举,九年不能参加考试。
柳永十几岁时在家乡成婚,后为追求功名与妻子争吵并离家,曾作词《鹊桥仙》描述易分难聚,暗示与妻子永别。柳永的儿子柳涚不知是否对此耿耿于怀,他也考中了宋仁宗时期的进士,做过著作郎和陕西司理参军。而柳永的侄子柳淇,同样是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博士。因此,柳永的安葬问题绝非因经济问题所致。
靠朋友传说柳永曾有孙何、范缜两位挚友,但孙何发达后对其态度冷淡。且从现存资料来看,柳永虽有名气,却鲜有人与其诗词唱和。或许是因为柳永浪子的名声太响,遭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圈子疏远抛弃,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也将他视为陌路人。所以,柳永的后事料理得如此凄凉,也就不足为奇了。
柳永既是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反叛者,又是新兴市民文化的建构者。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词作情感细腻、语言柔和、意境优美,但其人生却随性、自负且激进。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虽政治失意却人格魅力与情怀出众的文人相比,柳永似乎缺乏高尚品格和博大胸襟,这或许是他的一生不太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他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新兴文化之间不断挣扎徘徊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复杂而独特的文化样本。
陈翥:冷门专业的追捧者
陈翥出生于一个普通乡绅家庭。幼年时,他便显露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与非凡天赋,五岁开始识字,由此开启了求知之旅。十四岁,陈翥踏入县学,自此沉浸于古今文学的浩瀚海洋。在县学期间,他日夜研读经典,深入探究圣贤智慧,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学术基础,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学识素养与思想深度。
彼时的陈翥,和当时绝大多数胸怀壮志的读书人一样,将科举入仕视为实现人生抱负的必由之路。他满心期待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踏入仕途,进而施展才华,造福社会。然而,命运似乎有意为他设置重重考验,尽管他多次投身科举,凭借自身才学全力以赴,却始终未能金榜题名。
为了能专心苦读,陈翥毅然在家附近的山头搭建起一座小屋。他自号闭户先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与钻研中,几乎与世隔绝。在那间简陋的小屋中,他日夜与书为伴,一心只为一朝成名、一鸣惊人。然而,命运的捉弄仍在继续,一次又一次的落榜让他的仕途梦想渐行渐远,最终化为泡影。
长期的苦读与精神压力,加之生活的不如意,使步入不惑之年的陈翥身体每况愈下。与此同时,家庭的变故也接踵而至,家中顶梁柱父亲的离世,使得家境逐渐衰败,兄弟间的纷争和矛盾更是让他心力交瘁。在这一连串沉重打击之下,陈翥终于对仕途彻底绝望,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毅然选择退为治生,试图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真正的自我与人生价值。
隐居后的陈翥,心灵寻得了宁静的栖息之所。他虽身处简朴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白昼,他暂别书卷,操起农具,投身于广袤的土地,亲身耕作。在那挥汗如雨的劳作中,他深切体验着农耕的艰辛,也收获着其中的乐趣。夜晚,万籁俱寂之时,他便紧闭房门,一头扎进浩渺书海,沉浸于对天文、地理、儒学、佛学、农学、医学、卜算等诸多学科的深入研习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这一过程中,陈翥对桐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