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父亲,稻穗为什么弯腰呀林穗仰头望着他,眼睛像极了江雪年轻时在玄武湖看水图的模样。
蹲下身,林牧捡起一粒饱满的稻谷,放在孩子掌心:因为它装满了粮食,就像人有了学问,要懂得低头。他摸出那个褪了色的U盘,金属外壳被岁月磨得发亮,知道吗爹爹年轻时,在很远的地方种稻子,后来带着它们穿过山和海,让这里的土地,从长不出苗的旱田,变成了能捧起金穗子的良田。
街角传来吱呀的推车声,卖炊饼的老汉哼着新童谣:稻仙桥,米满仓,十年辛苦换琼浆……车把上挂着的陶铃,刻着小小的稻穗纹,正是当年扬州百姓为感谢林牧,集体烧制的护粮铃。
林大人!清脆的嗓音传来,推着陶车的妇人停下脚步,陶车上摆着新烧的青花陶罐,尝尝新麦做的炊饼加了您改良的酵母,比往年更蓬松。她怀里的幼儿正啃着稻穗形状的面人,面团上点着金箔——那是江淮百姓新的习俗,用食物祭拜稻仙。
认出是张老汉的孙女小满,林牧笑着接过炊饼:小满如今是扬州有名的陶匠了这罐子上的水车架纹,比三年前更灵动。
小满红了脸:是江姐姐教我把水车刻在陶罐上,说这样卖去岭南,那边的人就知道,江淮的水车架能让旱地变良田。她忽然压低声音,我阿公前日还在田里念叨,说您答应带他去看海边的耐盐稻田,可别让老人家等白了头。
望着小满远去的背影,陶车碾过青石板的声音,像极了当年链式水车转动的吱呀声。十年了,张老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公堂举锄头的老农,如今是淮南农学堂的先生,专门教孩子们辨认稻穗的公母——这是林牧从现代遗传学里化来的土法子。
在想什么江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穿着素色襦裙,发间别着百姓送的珍珠稻穗簪,只是簪头的珍珠,早已被她取下,送给了庐山的贫苦山民,岭南的商队来信,说‘镇海浪’稻种在珠江口试种成功,盐碱地竟也抽出了穗。
接过她递来的羊皮信,林牧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汉字——那是海边百姓用炭笔写的:稻仙爷爷,海水田里的稻子,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崇明沙布下的鹿角桩,想起江雪在火攻时烧焦的袖口,想起李昪临终前抓着他的手说:江淮百姓的米缸,就交给你了。
明日去农科院江雪望着远处的稻田,那里有学徒们正在试验稻鱼共养,韩熙载的孙子说,想把你的种地法子写成话本,叫《江淮稻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