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檐刻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冬至那日,苏挽月收到南楚送来的信,父亲的衣冠冢旁,百姓自发种了一片承煜林,每棵树上都挂着祈愿黄河安澜的木牌。她摸着信上的泪痕,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铠甲轻响,萧承煜捧着件狐裘走来,裘皮上用金缕绣着南北节气:朕让人按南楚的冬至习俗,备了赤豆粥和九层糕。
两人坐在昭阳殿的暖阁里,看雪片落在通天河的图纸上。苏挽月忽然指着图上的折腰台——那是她计划在黄河最险处修建的观景台,供百姓观水势、祈丰年:待台成之日,王上可愿与我同去,向江河行个礼
他执起她的手,在图纸空白处画了座小亭,亭中二人对弈,脚下是滔滔河水:朕要在亭柱刻上妳说的『堵不如疏』,再刻上——笔尖顿了顿,落下与卿共治四字,让千秋万代的人都知道,大燕与南楚的君王,曾为了百姓的炊烟,向江河弯过腰,向彼此低过头。
雪越下越大,暖阁内却暖意融融。阿蝉抱着新制的襁褓进来,襁褓上绣着玄鸟与楚云共衔稻穗的纹样——苏挽月已怀有身孕,这是两国的第一个河伯之子。萧承煜小心翼翼地接过襁褓,忽然笑出声:若生个女儿,便叫她『河图』,生个儿子,就叫『洛书』,让他们从小听着江河的故事长大。
苏挽月靠在他肩上,望着窗外的雪景,忽然想起初入大燕时的霜河劫,那时的她以为和亲是屈辱的折腰,却在与萧承煜的博弈中,走出了一条让南北江河共荣的路。原来真正的和解,不是一方的屈服,而是双方愿意为了更广阔的天地,弯下执剑的腰,伸出相握的手。
十年后,折腰台落成。已是太后的苏挽月抱着孙子,看萧承煜在台柱上补刻最后一句:江河不折,因民为峰;帝王折腰,乃见苍生。台下的百姓中,有南楚的绣娘、大燕的河工,他们共同传唱着新的歌谣,歌声飘过黄河,掠过长江,流向每一处被通天河滋养的土地。
而在更遥远的地方,北狄商队沿着新开的水道而来,驼铃声与船桨声交织成曲。他们看见台上并肩而立的身影,终于明白,所谓天下无敌,不是铁骑踏遍山河,而是让山河成为百姓的港湾——就像那对曾在洪水中相扶的帝王与公主,用智慧与爱,在历史的长河里,写下了永不褪色的折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