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怼 (第5/10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往往是以个人利益为唯一出发点,这种行为忽视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属于狭隘的功利主义。它只关注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功利主义追求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义务,而不是受到外在利益的诱惑。康德提出的
“道德律令”
强调,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动机是否符合普遍法则。也就是说,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关键在于其动机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是否能够被所有人接受和遵循。“放于利而行”
的行为,其动机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这种动机不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不符合道德的普遍法则,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不具有道德价值。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企业仅仅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经济利益,但从道德层面来讲,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它违背了道德原则和义务。
(二)心理学层面的剖析与洞察
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过度逐利的行为与人类的心理机制紧密相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细致地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人们过度关注物质利益时,往往是在努力满足较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种对需求层次的失衡追求,会导致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得空虚和匮乏,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同时,“损失厌恶”
心理在逐利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受远远大于获得同等收益时的快乐感受,这种心理使得一些人在面对利益时,变得更加贪婪和冒险。以股票市场为例,一些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不顾风险,过度投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股票中。当市场出现波动时,他们又因害怕损失而盲目抛售股票,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这种过度逐利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经济上的困境,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纠纷,招致他人的怨恨,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四、当代社会的逐利困局:“多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