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把悲伤留给读者 (第5/7页)
长夜风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一个大二学生就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已经令人惊叹了;而他现在写出的《戏仿·颠覆·再造……》一文更是彰显了其天才的洞见力。
“好像自从出了张潮以后,一切都有点不太一样了……”逐渐成为一句流传在文学圈内部的低语。
在张潮之前,中国文学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低潮。在历经了八十年代全民性的文学狂热并退潮以后,整个九十年代,除了早逝的王小波,中国竟然没有诞生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作家。
以至于进入到21世纪,在各大文学期刊上打头阵的还是那一批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头的“老人家”。
但出现张潮以后,不仅是他一个人在文坛弄潮,更带动了一批年龄与他相仿的年轻人在文学道路上开始冲刺,同时各大期刊也更愿意刊登他们的来稿了。
同时文学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回暖,无论是严肃文学领域还是类型文学领域,都开始涌入大量青年读者。
他们要么是张潮的书迷,要么就是因为张潮重新关注到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一批在默默创作的同龄人,而不全是那种姿态叛逆或者造作浮夸的所谓“文坛新势力”。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张潮都成了他们的引领者,也是他们当中走得最远的那个。
就像石岸在文中所说,张潮的作品甚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表达习惯——从校园暴力到住房焦虑,从乡土之愁到教育之忧——他就像一个高明的琴师,不断用作品拨弄人们心中的弦。
在《最后一课》发表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白领、学生之间用“卷”来互相调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