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把悲伤留给读者 (第4/7页)
长夜风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潮创造性地将“卷”这个俗常词汇提炼为文学意象,精准捕捉到中产阶层在阶层跌落恐慌中的集体无意识。当家长林夏在深夜凝视手机里的“家长群”时,房贷的数字与孩子的成绩在屏幕上幻化为具象的精神牢笼——
这种将抽象焦虑转化为视觉压迫的叙事策略,让未来图景成为现实困境的映射。以近乎病理学解剖的精确性,在“尚未发生”与“正在发生”的暧昧地带,刻画出时代的精神症候。】
【在这里,我必须再强调一遍张潮对“卷”这个词的创造性运用!区分一个天才作家和一个平庸作家的分界线就是,天才作家能拓展人类的语言边界。
在这点上,是不分通俗文学或者严肃文学的。它代表的是一个作家对本民族语言的贡献。正如孔子所说:“不知诗,无以言。”当“卷”这个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口语的一部分,《最后一课》这部作品就注定不会被人忘记。】
【在戏仿中颠覆,在颠覆中再造,最终抵达的并非对未来的悲观预言,而是对人性可能性的执着叩问——正如火灾现场那个仰望天空的白衬衫身影,在废墟之上始终存在着重生与重建的希望。】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石岸」就是之前写《以“漫长的90年代”为,审视“80后”的代际视角——以张潮作品为例》的作者。
不过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这篇作品前面附上了「石岸」这个作者的介绍,大家才发现他竟然是个刚刚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年轻人。
也就是说他写下《以“漫长的90年代”为……》一文的时候,才读大二?
这就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了。要知道写文学批评可不是写「读后感」,是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与海量的文本积累的,某种程度上说,难度甚至要超过张潮这样年少成名的作家。
毕竟自古“天才作家”常见,“天才批评家”却实在鲜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