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文学之都 (第5/7页)
长夜风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知道更多后来发生的事情的张潮则有着更不一样的情绪,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思考带给这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在逼仄的世界里,让精神不要跟着萎靡和狭隘下去。
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文学如果没有了理想主义,那就是长篇广告了不是吗?
他的声音透过电视、电脑的喇叭,响彻了一个个小小的房间:“我知道,很多香港作家正经历‘劏房式创作’——在50呎的狭小世界里,既要写、诗歌养活理想,又要写专栏赚生活费。
但这也是文学的可贵之处——它从来不嫌写作的地方小,只怕心被框住。今天这座公园,就是给所有文学‘劏房’开的一扇窗——
让写作者在铜像旁晒太阳,让街坊在段落里散步,让游客在鲁迅先生的烟斗雾气中,也能闻见油麻地的烟火气。”
顺着张潮的介绍,大家想起这个小公园里确实设计了不少坐椅和小桌,既有独处一隅的,也有合围而设的,似乎真的就在欢迎那些写闷了的作者来这里小憩、放松。
张潮接着道:“昨天刚来香港的时候接受访问,有位记者问我,说‘张先生,你总说香港文学很特别,但香港作家写的东西,和大陆、台湾有咩不同?’
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不同?文学特质的不同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土地自然会赋予作品以风格。’
文学不是比赛,非要争个高下;文学是桥梁,连接着不同的心灵。
西西写《我城》,是在寻找香港的身份;莫言写《红高粱》,是在追问土地的命运;白先勇写《台北人》,是在回望离散的乡愁。但无论主题如何,优秀的作品永远超越地域,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