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坛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堂课结束后,林薇成了班上最瞩目的异类明星。她无视周遭复杂审视的目光,眼神明亮而倔强,径直走到徐远面前,大方伸出手:“徐远科长?我是林薇。你逻辑不错,不是只会背文件的木头人。不过,”她嘴角勾起一抹带着挑战意味的笑容,“规则是死的,人心是活的。等着看你怎么用你信奉的‘制度刚性’在现实中守护你嘴里的‘公平’。”
她握手的力度很大,带着记者特有的探索力量和不容置疑的韧劲。徐远能清晰感受到她掌心那层薄茧,那是她经常背着沉重器材跋山涉水磨出来的,带来的坚硬触感。
此后在党校的三个月,徐远和林薇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辩论对手”和“观察对象”。
徐远沉稳如一泓深潭,逻辑自洽,相信系统和规则的力量,坚信通过体制内部的优化与强力执行,能修正发展路径上的偏差。他的思维像一把尺,严格衡量着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
林薇则如一束穿透黑暗的强光,她只相信铁一样的证据和撕裂伤口后呈现的真实。她对任何宏大的叙事都保持警惕,尤其对资本和裹挟其中的权力高度不信任,认为最有力的武器是真相的传播和对弱势群体的无畏发声。她身上燃烧着一种近乎悲壮的使命感。
他们一起探讨过复杂的农业补贴政策困境,徐远能精准解读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的巨大落差,分析制度设计中的漏洞和被利用的空间;林薇则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多少本该落到农民口袋的钱,最终变相流入中间商甚至套取补贴的“大户”手中,并当场展示她暗访拍下的那些“阳光下的交易”片段。
他们在党校操场边的长椅上激辩过土地流转确权的困境。徐远坚信通过精密的测量、严格的信息录入、透明的公示程序可以确权到户保障权益。
林薇冷冷笑道:“程序再完美,在宗族势力盘根错节、信息封闭落后的地方,一个村支书的儿子威胁几句,再大的字不识的农民也得按手印放弃利益!程序能解决人情社会的压迫吗?”
他们最大的分歧点,是徐远那句“发展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平衡”,以及林薇嗤之以鼻的回应:“‘过程’就是牺牲者默默消逝的时间成本?‘平衡’就是让一部分人成为发展代价的遮羞布?”
这些争论,像一道道深刻的思想刻痕,烙印在彼此身上。虽分歧巨大,甚至有时不欢而散,但那是一种奇异的“道不同却相谋”的关系——他们都无法说服对方,却又深深被对方身上那些自己缺乏的特质所刺激和推动。徐远从林薇身上看到了体制外改变路径的激烈与有效,虽然有时太过激烈;林薇则从徐远身上看到体制内仍有希望通过规则的力量拨乱反正的可能,尽管难度巨大。